“又是一年春草绿,又逢清明祭扫时。”清明时节的铁路出行既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厚重,也考验着文明秩序的构建。铁路部门在迎来客流量高峰的出行浪潮中,如何让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成为检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祭扫的深层意蕴,在于“慎终追远”的伦理传承与“敬天法祖”的精神延续。这种文化基因与当代文明出行的价值追求不谋而合,古人在清明踏青时讲究“不毁草木,不扰先灵”,恰如今日旅客候车时遵循“先下后上,有序通行”的规则,二者都诠释着对公共空间的敬畏之心。数据显示,今年清明假期铁路运输将呈现总量高、峰值长的特点。面对潮汐般的人流,文明实践正悄然升级:西安北站的“银发服务队”帮助老年旅客使用智能设备,重庆北站的“无痕祭扫”宣传片倡导环保新风,这些场景正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当代演绎。钢铁动脉中流淌的不仅是人流,更是一脉相承的人文温度。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古人的畅快行旅,在今日高铁时代已成日常。中国高铁4.8万公里的运营里程背后,是智慧管理与科技力量的双重跃动。铁路部门构建“信用+出行”管理体系,将“霸座”“倒票”等行为纳入征信联动机制;深圳北站的“客流热力图”系统实时监测候车密度,让“扎堆拥挤”成为历史。更具特色的是服务设计的创新:成都东站的“共享充电+饮水”综合舱化解旅客燃眉之急,南昌西站的“静音候车专区”延续“食不语”的传统礼仪。当科技注入人文关怀,秩序与温情便如春日的柳枝般自然生长,这是“春风得意”的现代注解,更是文明进阶的生动注脚。

“独行快,众行远。”清明祭扫的集体记忆,恰似一簇文明之火,需全民共护方能长明。清明前夕,我们可以通过“云祭扫”活动,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南京站的志愿者队伍中,退休教师讲解礼仪,外卖小哥分享经验,不同身份者共同谱写文明协奏曲。旅客的一次礼让、志愿者的一声提醒、工作人员的一份耐心,都在编织文明的经纬。这种共建共享的生态,让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与现代规则意识相融合,恰似“众人拾柴火焰高”,微光汇聚,终成星河。

从“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意惆怅,到“千万旅客有序行”的现代交响,铁路出行的变迁史正是文明演进的缩影。当文化传承融入治理实践,当科技创新激活传统智慧,当全民共治凝聚社会共识,我们见证的不仅是安全有序的出行场景,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化征程中的精神蝶变。(杨鹏、蒲昱至)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