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东湖科学城法庭正以其独有的专业优势,以“法治灯塔”为追逐星辰大海的科创企业照亮前路。
作为专门审理东湖高新区和江夏区特定类型知识产权案件的法庭,面对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云集,知识产权纠纷频发的态势,科学城法庭积极探索,创新调解模式,全力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调解特色品牌。
多元协作
筑牢调解“防护网”
“今年我们处理武汉首例AI图片创作者维权案时,版权协会提供的专业意见如同手术刀般精准。”主审法官许冬冬回忆道。
随着法庭与湖北省版权保护协会签订《关于共同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合作备忘录》,一场跨界的法治协奏曲在光谷奏响。
2024 年,法庭主动出击,与当地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调解组织等进行深度沟通协作,构建起知识产权诉调对接机制。
不仅联合“湖北自贸区知识产权与商事调解中心”和“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打造“律师 + 调解”模式,引导当事人通过诉前、诉中调解等非诉讼途径解决纠纷;还通过跨区域合作,与东湖风景区、江夏区开展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行政执法协作;并建立全省首家在数据要素领域由法院和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共同设立的“数据知识产权联合保护工作站”,进一步扩大调解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调解工作筑牢根基。
现在,当知识产权纠纷的警报拉响,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调解组织就能像训练有素的“拆弹专家”快速集结。
科技赋能
按下调解“加速键”
走进东湖科学城法庭大厅,“光谷司法快线——司保通号”自助机格外引人注目。
“过去处理侵权案要为数据跑断腿,现在就像在自动贩售机买咖啡一样方便。”
诉讼服务区的“司保通号”自助机前,前来办理跨域立案的李律师正在查询数据材料。
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流,正在编织一张覆盖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的“司法调解物联网”。
多部门
多行业
多领域
这一集成了自助诉讼事务办理等10余项功能的司法快线,通过“人机协同”智能辅助办案模式,为调解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借助该设备,工作人员可以快速查询民商事法律法规及适用场景,有效预防法律风险。同时,跨域立案、远程调解及司法确认等诉讼服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降低了民营企业的维权成本,让调解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源头治理
播撒调解“法治种”
某生物科技公司的培训教室里,二十多位工程师正盯着投影幕布上的知识产权案例解析。主讲法官用“制度漏洞如同未封口的试剂瓶”作比,引发技术人员的阵阵讨论。
“以前觉得法律条文像天书,现在发现都是实验室的操作规范。”质量总监的感慨道出了企业的心声。
东湖科学城法庭深知,每个案件都具有独特的示范价值。在处理原告方与被告方因游戏联合运营产生的合同纠纷时,法官敏锐地察觉到双方争议焦点,并在立案当日展开耐心调解,成功化解矛盾。
此后,针对类似案件,法庭总会积极组织开展专题授课、巡回庭审和培训活动,通过以案释法,向企业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知识,提升企业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从源头上减少知识产权纠纷的发生,深化调解效果。
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这样的“法治育苗”行动已成常态。科学城法庭的法官们带着精心编写的《数字经济典型案例》,像巡诊医生般走访企业。某激光设备企业负责人展示着定制的“法治体检报告”:“红色区域是诉讼风险雷区,黄色是隐患洼地,绿色是自由研发区——这张图就是我们创新的导航仪。”
2024年,东湖科学城法庭交出一份硬核成绩单:全年调撤各类案件1418件,结案率98.64%,相当于每天为3.8个创新火种解除后顾之忧。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在企业实验室与法庭之间奔波的夜晚,是法槌与键盘交响的创新协奏曲。
夜幕降临,高新大道正灯光璀璨。那些曾经困在纠纷迷雾中的科创企业,如今正沿着司法护航的灯光在车水马龙间拔节生长。正如法庭外墙镌刻的画面:“保护知识产权就是浇灌创新之树”,在这片热土上,法治阳光与科技雨露正孕育着改变世界的果实。
来源&编辑: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