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生原创分享】

被誉为千古圣王的周文王,尊“后稷”为自己的祖先。可是,后稷虽贵为“华夏农业男神”,小时候却是一个被“连续退货三次”的婴儿‌。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史记》记载,他刚出生时“长相奇特”(估计是不可思议的那种),家人“以为不祥”,只好含泪把他丢进了牛羊经常往来的小巷子。

可是,谁能想到,牛羊竟然不踩他,全都主动让道。

家人又把他扔到结冰的河面上,结果一群鸟飞来,用翅膀给他取暖;最后只好狠心丢进深山,然而,那里砍柴的樵夫们却集体上演了“捡娃接力赛”……

三次“退货”失败后,妈妈姜嫄首先认命:“咱这孩子怕是个‘天选之子’吧?”

这段悲凉中又透着喜感的出生故事,在《诗经·大雅·生民》中描写得活灵活现。不过,历史可没打算让后稷只当个神话人物——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注定将成为后世“种田治国”的超级偶像,兼“德配天地”的周朝始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带领百姓告别“刀耕火种”的“种田圣手”

在弟子请教如何种田时,孔子曾说:“吾不如老农”(《论语·子路》),但他若穿越到尧舜时代,恐怕会对后稷疯狂点赞:

1. 种田也能“卷”出境界

据《史记》记载,后稷从小就是个“农业神童”。别人家的孩子在玩泥巴,他却在研究土壤肥力;别人家的孩子追野兔,他却在观察谷物生长规律。

成年后,他更是直接“卷”出了新高度:发明新式木耒(lěi)、锄、铲等农具,推广“畎亩法”(田间开沟排水技术),甚至搞起了“农作物选育实验”。《诗经》用“诞降嘉种”(天赐良种)来形容他的育种成果,这简直堪称古代版“袁隆平”啊!

对此,孟子评价了四个字:‌“教民稼穑”‌(《孟子·滕文公上》),另外,他还强调:后稷的农业技术不是个人技能,而是“仁政”的根基——毕竟百姓吃饱了,才有资格谈礼义廉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当官以后依然亲耕

据《国语》记载,后稷受舜帝委托当“农官”时,负责主持“籍田礼”,仍不忘亲自下地扶犁。这种“与民同耕”的作风,很接地气,使相关政策不会变成空中楼阁,百姓也因此非常喜欢他。

就这样,他们一起将“菽”的岭塬、平地大面积种植难题攻克了,又借助大禹疏通的河道、伯益发明的田间水井灌溉农田,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升,使人类告别“刀耕火种”粗放型原始农业,进入了常田化的新式农耕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海经》曾说他是“人身牛首”,百姓一看,这样丑化我们领导可不行,难怪《诗经》《史记》一律删掉这种“魔幻设定”,只保留“教民农桑”的务实形象——毕竟,“牛头”人设虽然萌萌哒,但这不成了“怪力乱神”吗?

二、从“谷神”到“社稷之神”——稷王

如果说古希腊人把农业交给女神德墨忒尔,华夏先民则把后稷尊为“农业男神+治国导师”的双料顶流。为什么要这样呢?

1. 社稷=土地+粮食

周朝人祭祀时,总把“社”(土地神)和“稷”(谷神)一起拜。儒家先贤一看,立马点赞:“妙啊!这不就是‘民以食为天’的具象化吗?”于是《礼记》规定:天子祭社稷,必须亲力亲为,谁敢怠慢粮食生产,就是动摇国本!

不过,若后稷泉下有知,可能会吐槽:“我明明是个‘技术宅’,你们非要让我当‘国家吉祥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周朝皇室认祖归宗

周武王伐纣,坐天子之位后,追谥列祖列宗,认后稷为本族始祖,尊为“稷王”,并考证出后稷为“黄帝曾孙”(《史记·周本纪》)。孔子编订《诗经》时,也特地把与后稷身世有关的《生民》放在《大雅》开篇,以昭显:“周王室得天下,那是天命+祖德的双重BUFF加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后稷的“幽默哲学”:种田治国的终极奥义‌

细品后稷的故事,处处透着幽默基因:

1. 名字的“反向玄学”

亲妈给他取名“弃”,本意是“抛弃”,结果这孩子反而成了“被命运追着喂饭”的典范。这名字的戏剧性,堪比现代人给娃取名“招妹”,结果又生了一串儿子——‌反向操作,效果超群‌!

2. 农业版“无为而治”

《孟子》说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听起来很勤奋,但《庄子》却暗戳戳吐槽:“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大家吃饱喝足,躺平晒太阳)。

合着后稷的治国秘诀是:“别整那些虚的!让百姓吃饱,社会才会和谐。”

嘿,怪不得老子会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惠生说:后稷一生的现代启示

千古农神后稷的故事,是一面“照妖镜”,照破的是不知务实者的虚情假意:

先能带大家解决吃饭问题,这是真圣人的基本前提‌。这种务实到近乎“功利”的价值观,反而让中华文明在无数次天灾人祸中存活下来。

这时,隔壁老张突然问:为什么后稷的粉丝从不脱粉?

对面老李回答说:因为一旦肚子饿了,就会想起人家有多重要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