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胶东半岛距离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的故乡淄川县不算太远,因此在其作品《聊斋志异》中也多次作为背景元素登场。比如以“招远邬镇(坞党)”为地点的故事“王六郎”,以“于七抗清”为背景的故事“野狗”和“公孙九娘”,提到胶东历史名人宋琬的故事“喷水”等等。

以上事例只是简单列举,与胶东有关的故事远不止此数。近来笔者重新翻阅《聊斋志异》,就看到了一篇以“文登县”为背景地的故事,其题目为“成仙”。

公允而言,在聊斋众多故事当中,“成仙”的精彩程度并不突出,其故事情节里并没有出现“鬼”,而主要讲述了文登人“成生”和“周生”在崂山相继得道成仙的经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篇故事大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周生平时在生活上对朋友成生照顾有加(原文称:文登周生与成生少共笔砚,遂订为杵臼交。而成贫,故终岁依周)。等到前者蒙冤入狱后,成生则挺身而出,只身进京拦驾诉冤,最终成功将朋友救出。(注:这一段故事的部分情节,与《水浒传》中吴用赚卢俊义上梁山的经过有些相仿。)

如果故事到此就结束的话,则完全可视为一篇讽刺封建官场(县官因受周生仇家的贿赂而颠倒黑白,成生申诉无门,只能进京告御状)的现实主义作品,而非虚幻的志怪小说。但随后,文中就开始讲述起成生、周生修仙之事,为故事增添了奇异色彩。

概而言之,成生在经历了诉冤的艰辛之后,逐渐看破红尘,准备出家为道。他本想邀请好友周生一起,但后者难以割舍妻室子女,起初并未听从。等到数年之后,得道的成生不忘故友,专程施展法术对周生多方点化,最终使得对方也以身入道,一同成仙。

故事的更多细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聊斋志异》原文,此处就不再赘述。接下来,笔者主要想谈谈主人公之一“成生”的姓氏。

总体而言,“成”姓在胶东半岛并不多见,笔者目前只了解到海阳和龙口两县的成姓具有一定规模,暂时未闻老文登县地界(含荣成,在蒲松龄生活的年代,荣成尚未建县)哪个村庄以“成”姓居多。不过查询上世纪末编纂的《文登市志》,在姓氏名录中的确也有“成”姓记载,只是排名比较靠后。

《聊斋志异》虽多是描述神仙鬼怪之事,但其中提到的地点也并非完全是凭空而来。比如,“王六郎”中提到的招远邬镇土地庙,在现实中就有相应原型。以此推断,蒲松龄笔下的文登周生和成生,多半也非虚构的姓氏。“周”系大姓,难以详查;而“成”姓不多,倘若真有相应历史原型的话(书生出身,后来到崂山修道),村庄范围应该相对好确定吧(按照故事描述,周生和成生都有儿子,故事末尾提到两家后人也都较为富裕,民间传说两家学会了点金术)。不知文登当地朋友,是否曾对此有过考证?若有之,欢迎留言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