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中国人都很熟悉《历史朝代歌》,习惯于用王朝更迭去划分历史,然而,这种传统的分期方法,其实是把“改朝换代”等同于“建立新国家”,遮蔽了历史真实的样貌。
比如,秦汉之间、明清之间,只是换了朝代和帝王,其他一切都没改变;而两汉貌似没换朝代,却存在巨大差异。
直到20世纪,一位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日本学者,才以跨越时代的方法,对整个东亚的历史做了全新的分期,并以此厘清了中国的文化核心地位。
他的《京都中国通史》,至少有三大观点,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历史的人借鉴和深思。
观点一:
中国历史分为三大时期
《京都中国通史》结合皇帝政治运作方式的转变,以及中国与周边民族关系的消长,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上古史、中世史、近世史三大时期。
远古至东汉中期是上古史、十六国至唐中叶是中世史、宋至清是近世史,三大历史时期之间有两个转折期,分别是东汉中叶至西晋、唐末至五代。

京都学派的分期方法影响深远,国学大师陈寅恪毕生的研究都与之密切相连;如今,它早已成为后世史家大尺度审视中国历史的常用分期。
观点二:
中国在唐宋之间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京都中国通史》用文化史的视角来观察,认为唐宋之间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比如:世族政治在唐以前还很强大,宋朝以后却基本销声匿迹;普通人从世族集团的隶属中解放后,有了成为土地所有者的可能;也是从宋朝开始,货币经济越来越旺盛,中国底层文化逐渐兴起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宋变革论”。此说一出,石破天惊,彻底颠覆了中国人的一般历史认知。陈寅恪成名大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其实就是对这一说法的延伸与回应。中国唐朝以后,尚武精神的缺失、贵族文化的消亡、流氓的兴起、科举的兴盛,甚至后面一系列的沉沦,也终于有了理论化的解答。
观点三:
文化中心的变迁是中国历史的动力
《京都中国通史》认为,古代中国文化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内,形成了所谓的“文化中心”——宋之前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洛阳与长安之间转换;宋之后,政治中心北迁,但文化中心却分离了出来,落在了江南。政权在北方不断更替交叠,文化中心却一直在江南地区稳稳扎根。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由内向外不断扩张,周边地区受到影响后,与当地固有文化不断整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文化;这一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和渗透到中国文化之中。广东地区就是在这个时期,逐渐被包纳进中国文化圈之中,进而成为新的文化中心。《京都中国通史》甚至认为,日本文化也是在中国文化中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
通过以上三大观点不难看出,《京都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的分析,极具颠覆性和创新性,可谓入木三分、熠熠生辉。通过这部“他者之眼”,我们可以穿透王朝更迭的表象,直接触摸制度演进与文化交融的深层律动。难怪陈寅恪对本书格外推崇。因为它不仅是一部观点独特的史书,更是一把打开民族精神图腾的钥匙——读懂它,就能以新的视角看清“中国何以中国”。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先知书店独家好书(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日本视角下的中国史”):
添加:Leonardo20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