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王羲之行书时,一般会选择《兰亭序》《圣教序》《半截碑》和其他书信手札来临摹,但它们各自有缺点。《兰亭序》真伪难辨,而且书写时情感超过了笔墨,因此不适合初学。《圣教序》摹刻上石时,行书入碑技巧尚不成熟,因此字与字的呼应、章法上存在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截碑》内容不完整且缺损严重,而其他书信手札用笔过于洒脱、字数寥寥,也不适合作为“日课”临摹。综合而言,最适合我们临摹的王羲之法帖,要满足三个要求:其一是来历清晰、字迹真实可信;其二,内容完整、字数多,能满足长期练习;其三,笔路要清晰、细节要完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同时满足这些要求的只有一部作品,它就是《唐新集王羲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此作完成于唐大和六年(832年),由唐文宗李昂敕令集成,大书法家柳公权参与编纂,完成后由邵建镌刻在石头上,并立于长安兴唐寺‌。后来原石不存,所幸有拓本传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件唐拓王羲之行书,珍贵性不言而喻。唐代拓本笔画更加浑实有力,点画之中的颗粒感也更丰富。此作是根据宫内所藏真迹,以及参考《圣教序》《半截碑》编纂而成,当时行书写碑技艺已然成熟。字与字之间的呼应,整体的气息都非常连贯,笔法、结字、章法、韵致无可挑剔,全卷更是超过5000字,价值比《圣教序》高出十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作还有一珍贵之处,那就是内容上将《金刚经》传世六个译本进行了删节纂集,世称“七译本”‌,而且这部经文的前面有杨承和的序言,后面列有柳公权等人的赞语。后人将唐拓本进行了精裱,分为上下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册30开,下册22开,每半开纵26.5厘米,横15厘米,每行10字,字径大小约3厘米。明代书法家陈继儒盛赞此作:“文皇《圣教序》千余言,怀仁集右军书未免凑合。若《金刚》梵字无多,不必假借,其为逸少真迹无疑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部作品中处处可见王羲之行书的核心技巧,比如顺锋起笔、裹锋而行、绞转连带、内擫、纵势、欹侧等,细心临摹,便可学到纯正的王氏笔法。此作递藏有序,原为宝墨斋王英孙旧藏,后归朱翼盦先生所有并手为题签,先后五次题跋于册之首尾,如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览全卷,一字未损,拓墨黝然深厚,字口如新,即使是末尾字径仅1厘米的小楷书亦笔笔清晰,值得毕生临摹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与原拓本别无二致,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