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缅甸地震后第三天,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的9辆救援车队满载着2000顶帐篷、5000套家庭应急包和生命探测仪,从云南瑞丽口岸出发,向曼德勒重灾区进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车队行进至掸邦北部瑙丘镇当坎地区时,遭遇缅甸政府军鸣枪拦截,见此情景中国外交部多次发言暗示缅甸,缅甸当即颁布全国“停火令”。
图片来源于网络
停火令的颁布,能否妥善解决鸣枪事件?此事件过后,中缅关系又将如何?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缅关系的考验与转折
面对鸣枪事件后,缅甸军方发言人佐敏吞少将解释到,是因为当时的中国车队“没有提前通报进入冲突区”才被瑙丘镇政府鸣枪示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据中国外交部通讯记录显示,中方车队出发前72小时已通过中缅应急热线报备行程,车辆GPS轨迹实时共享至缅军指挥部。
更关键的是,救援车辆上清晰悬挂着红十字标识和中国国旗,作为一个合格的具备基本军事素养的士兵,都应该准确识别出它所属的人道属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缅甸政府却如此拙劣的解释敷衍中国,实际上是对缅甸复杂地缘格局的掩饰,从缅甸1948年独立以来,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德昂民族解放军等135个民族武装的内战已持续75年,这也成为全球持续时间最长的内战。
而此次事件发生地瑙丘镇,事实上早已成为缅甸政府军与德昂民族解放军的拉锯战的关键战场,据德国军事分析所卫星数据显示,事发前三天,该地区军事据点弹药运输量激增143%,联邦公路被改造成临时炮兵阵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种"战争经济"模式下,缅甸军方对任何进入控制区的车辆都保持高度警惕,甚至不惜以鸣枪方式阻断救援通道,这就不难理解,缅甸政府为何对支援缅甸的中国车队鸣枪示警。
而面对鸣枪事件,中国也不惯着缅甸,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中国外交部启动应急机制,通过中缅外交渠道提出严正交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算在交涉期间,中国救援队也并未停止行动,先是救出被困40小时的老人,之后又在曼德勒成功救出被困125小时的幸存者,这样的行为,为中国外交部采取的“双线并行”策略打下基础。
其实,“双线并行”指的是中国外交部通过正式照会要求缅方彻查事件的同时,与昆明会谈机制与克钦、德昂等民族武装沟通。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外交部在“双线并行”策略下,除了多次强调"尊重缅甸主权",也援引《日内瓦公约》等国际法,要求缅方履行保护人道救援的义务。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在4月2日发表声明,呼吁缅甸各方"以救灾为重",与中国立场形成呼应。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面对中国回应的缅甸军方,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宣布全国停火20天,停火令覆盖中国救援周期(4月2日至22日),这不也难看出缅甸既想借助中国的力量稳定灾区,又企图利用停火期重新部署北方防线。
更耐人寻味的是,停火令发布后,缅甸国防总司令敏昂莱出席在泰国举行的地区峰会,据分析,这次停火是敏昂莱为争取国际援助而摆出的姿态,但缅甸军方的实际执行力是在让人怀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果不其然,4月4日,停火令生效第三天,瑙丘镇当坎地区再次爆发激烈交火,缅甸军方与德昂军的冲突导致两名平民受伤,这次事件暴露出了缅甸内部的巨大矛盾。
而一直备受关注的鸣枪事件,虽然从一些层面对中缅关系造成冲击,但也为两国深化合作提供了契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主要表现在中缅经济走廊的旗舰项目上,缅甸可能会因为这次事件给予中方更多合作空间,以换取持续的中国人道支持。
此外,中国提出的"灾后重建与和平进程联动"方案,为缅甸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