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教育语境下,“成功”似乎被定义为高考夺魁、名校入学、进入体面公司,接着再攀上更高的社会阶梯。很多70后、80后的家长依然把“知识改变命运”作为教育孩子的金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教育来改变家族命运。

然而,最近一则新闻却让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一位北大硕士毕业生,放弃了诸多职场机会,毅然选择了去食堂做阿姨。这一“背经叛道”的决定,在不少家长的心中激起了波澜。

很多人开始反思:我们一味强调“读书至上”,真的就能让孩子走向所谓的成功吗?

近日,在媒体的报道下,北大硕士做食堂阿姨的新闻在社会上掀起不小反响。

今年26岁的黄小艺20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健康传播专业,是新闻传播学院硕士。毕业后,她也曾成功入职某互联网大厂工作,有一份在外人眼里体面光鲜的工作。但每天被KPI推着走的工作节奏让她几近崩溃。

“我本来就抗压能力一般,我更想吃体力的苦”。于是她选择放弃了互联网大厂的体面工作,入职北大餐饮中心,做了一名“食堂阿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每天从早上到下午1点闭餐,基本上没有坐着的时候。工作很累很辛苦,但黄小艺觉得这份工作不用脑力劳动,多休息就好,这种身体上的劳累远比精神上的疲倦更容易恢复,对于年轻的她来说,一觉就能缓过来。

“在食堂工作的时候,比在互联网大厂更快乐,做食堂阿姨是自己特别特别开心的一段时间了。”

“其实这份工作好不好,全看自己,自洽赢过一切体面。”

如今她从一名食堂阿姨变成了一名管培生,未来她的打算是希望能成为食堂经理。她透露这份工作没有编制更没有户口,收入也和食堂的效益没有太大关系。虽然这份工作让同学和导师很诧异,但她目前并没有跳槽的打算。

她并不在乎是不是大材小用,但和普通的食堂阿姨相比,黄小艺多了更多的思考,比如她在食堂里做了一个健康餐窗口,让菜品从“更少油、更少盐、更少糖”开始,让学生吃上便宜、健康又好吃的饭。

其实不仅是黄小艺,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做出了和大家价值观中完全不同的选择。

南开大学财务管理本科的小陈,考研失利后进入了一家灯具厂做业务助理,每个月只有4000元。她认为“人生是旷野”,放下对体面工作的执念,追求低物欲的松弛生活。

武汉某211高校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小代,曾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因工作压力转行成为一名清洁工,称转行让她获得了精神自由。

复旦大学的学霸成为自由摄影师,辞职后自驾环游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投身殡葬业,成为殡葬公司生命礼仪师。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生从医院辞职,医学硕士脱下白大褂卖烧饼……

当很多家长还在把上名校作为改变家族命运的唯一出路时,很多名校毕业的学生却决定从所谓的体面工作中脱身,选择了父辈们眼中没有出息的底层工作。

近年来,不仅仅是家长,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深刻反思。无论是“996”工作制,还是高考压力,背后隐藏的是社会对个体的过度要求。

在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用成绩、学历来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却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否拥有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感的生活?

比起国外,中国的父母在孩子教育上投资更多,不少家庭甚至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出人头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辛苦工作,把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用来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孩子从小学开始,每个周末和假期,不是在辅导班学习,就是在去辅导班的路上。

相比于那些身世显赫,家庭背景优越的家庭,一些工薪阶层更是把鸡娃作为了改变家族命运的唯一途径。这些父母不少都曾接受过高等教育,目睹当年比自己优秀的同学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生和阶层,所以更加笃定的把投资押宝在孩子教育身上。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拼命鸡娃的家庭普遍有三个特征:

一、从小学开始就各种焦虑,认为考上名校是成才的必经之路。花高价买学区房、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孩子成绩一下滑就各种焦虑。

二、孩子除了学习外,其他方面几乎被家人包揽。两代人围绕着一个孩子,全心做好保障,只为孩子出人土地。

三、家长比较强势,在孩子升学、报考各方面都是以家长意向为主,更多把孩子的教育当作人生跨越的工具,而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

然而,现实却是即便孩子在家长的一路呵护下,按部就班的考上了家长理想中的大学,满足了家长所有教育投资的目标。但到了最终的工作选择时,却往往并不能如家长所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答案也许很简单。

当这些从小承担了极大学习压力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从繁重的学习压力和工作压力无缝对接,让他们对这样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厌倦。

事实证明,现在的年轻一代心理抗压能力远低于70、80一代。在物质生活已经能满足了基本需求后,追求更自由和喜欢的工作,是符合基本规律的。

受到的教育越多,对自由的理解就越深入,精神需求就更强烈。那些体面的工作,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互联网大厂,按部就班的工作节奏很难满足这一人群的精神追求。

2019年《全球人才竞争报告》曾指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更符合自己内心的职业选择,甚至选择放弃一线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归更平衡的生活方式。这位北大硕士的决定,只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在高压的教育体系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内卷和学历至上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而近年来,像“互联网创业”或“自由职业”等新的职业形态,正逐步取代传统的“铁饭碗”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父母和孩子的观念碰撞愈发激烈。

北大硕士的选择,触及了许多人内心的痛点:我们所有人都在追求什么?一纸学历?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真正适合自己、让自己过得快乐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的决定,也在用一个简单的行为反问着我们:社会给他们定义的“成功”,真的是他们想要的么?

家长的焦虑,往往源于对未来的未知。但现实却告诉我们,社会在不断变化,教育和职业选择的多元性,正在成为新常态。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教育的意义。对于这些名校的毕业生来说,选择不同的生活体验,只是他们的内心的觉醒。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拥有更高的学历,仍然是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

唯一需要改变的是家长的心态,教育的本身是让孩子独立,而不应该是跨越阶层之类的功利心。所以,从一开始,家长就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把孩子的人格独立作为终极目标,而不是拼命鸡娃,只盯着孩子的成绩。

该反思的应该是那些把教育当作“跨越阶层”工具的家长,当我们还沉浸在上世纪的“知识红利”时代,并把这当作人生经验来指导孩子时,可能一开始就落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