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地震学家杰克·奥利弗,在研究地球的细微颤动时,发现了一个规律的“哔哔”信号,每26秒跳一下,虽然不强劲,但却准时得像闹钟,他算了算,这信号可能从南大西洋或赤道附近传来,并且每到北半球夏季的时候会更响亮,就像是地球的心跳一样。

1980年,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加里·霍尔科姆也撞上了这个信号,再然后是2005年,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生格雷格·本森用新的仪器检测地球,又发现了这个信号,并且把它定位到了几内亚湾的博尼湾,也就是西非海岸附近。

从地理上来看这片海域的形状就像个大喇叭,所以科学家最开始认为地球的心跳,其实是海浪撞上大陆架导致的,是海水的能量传到地壳引发了微震,博尼湾的地形可能像个“共鸣箱”,把海浪的节奏放大成26秒一跳,但问题是全球海岸多得是,为啥就博尼湾这么特别?

中国科学家夏英杰认为,这26秒震动可能是火山喷气或熔岩流动的“脉搏”,日本阿苏火山也有类似微震,只是周期不一样而已,但是这种说法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因为这个26秒信号太微弱了。

它要比最轻微的地震还弱几百倍,和地球平均每天要发生若干次的小地震比起来,就像蚊子的嗡嗡声,虽然勉强能听出来,但很难找到确切目标,海洋活动,火山活动,甚至是地球内部某种未知的现象,都有可能造成26秒周期性震动。

其实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西非海岸向下钻孔勘探,最好是打穿地壳进入地幔,建立海洋和地球内部的模型,但这需要的技术是现在无法实现的,因为越往下钻头就越软,长达几百公里的钻探路程,会让最坚硬的钻头也变成面条。

除非未来能制造出比肩白矮星的超级材料,否则向地球内部钻探的难度是不会下降的,因此科学家才说,人类对太空的了解都要比对地球内部更多,迄今为止最深的钻孔也只有12公里,连最外层的地壳都没钻透,更别说地幔和地核了。

从厚度上来看,最深不过11公里的海洋,和6731公里的地球半径比起来,只是一层薄薄的水膜,整体的质量也占比不大,所以海浪拍击大陆架引发震动,似乎是有点牵强的,目前科学家更倾向于是地球内部结构的问题,比如板块摩擦,应力释放等等。

好消息是人类文明已经到了太空时代的前夜,就算地球心跳意味着什么灾难,只要它不在未来一百年内降临,那么人类文明就能成为多行星物种,在月球和火星开辟新家园,在整个宇宙中的生存能力都将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