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起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合作关系。
选择一位让你觉得舒服、安全的咨询师,建立起信任的咨询关系,并在咨询当中,抱着协同工作的态度,是咨询能够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
咨询师主要进行观察,呈现,澄清,尝试解释,也可能酌情给予意见和建议、指导,指出认知模式的误区,鼓励来访者更多表达内心被过度压抑的部分。
由此,促进人格整合,提高身心发展水平,从而带动现实层面的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咨询效果的产生,不是单方而为,而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西南大学秦旻博士2010年在其博士论文《门诊心理治疗的效果评价研究》中介绍:
“在综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国外研究者认为26次是比较合适的心理咨询次数。“
门诊心理治疗效率:5次会谈治疗后有1/4(25%) 患者达到临床显著效果,8次会谈后半(50%)数患者可以获得临床显著效果,17次会谈后将会有3/4(75%)患者达到临床显著效果。
至少有75%的人能够从中获益,包括情绪和行为等症状的改善心理困扰问题的解决、自我认知及与他人互动方式变化、甚至深层的人格层面的变化等。
心理咨询不是“一次见效”的,心理咨询一般持续多次,8~30次是比较普遍的咨询次数。美国心理学会(APA)官网中一项主要的研究表明,50%的来访者在8次咨询后呈现好转,而75%的来访者在接受咨询6个月后明显好转。
当你在咨询期间如果对咨询效果感到怀疑、不满等,请一定和咨询师表达你的真实感受,也许这恰恰是能够使得你获得突破性效果进展的契机。
一、心理咨询VS自己调整
根据1991年发布的【心理咨询的效果】论文研究,8周的咨询可以让超过50%的来访都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在没有进行咨询的人群中,只有2%的人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稍微改善。
二、心理咨询VS药物治疗
与单纯使用药物治疗相比,配合心理咨询达到的疗愈效果可以保持更长时间。
尤其在抑郁与焦虑的治疗中,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可以获得一系列的自我调节技能,在咨询已结束后依然可以使用这些技能保持、或者进一步改善疗愈效果。

相对而言,人本能上会排斥痛苦,但痛苦具有极大的价值,通常都是痛苦才让我们直面自己,开始想,也许我的生活方式不对,也许是哪里有了问题,我得改变了。
基本上,大多数来访者都是痛苦把他们推到咨询师面前的。当你和咨询师讨论生活中的那些痛苦时,咨询师给予支持、共情和更深入的“理解”,帮助你逐渐理解自己的痛苦,明白自己的痛苦背后的“故事”。
有的时候,痛苦真的消失了;有的时候,痛苦还在。但你发现,你的人格变得更加有力量,以前是问题笼罩住了你的自我,而现在问题只是你的自我的一部分,你变得可以容纳痛苦,它已经不再让你失控了。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