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之时,西方世界的另一个机构于4月3日做出了一项同样足以震惊全球的决定。当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这不仅是一年之内的第二次,而且对中国的影响相比上一次更显著。
先简单介绍下惠誉的评级体系。

从高到低一共有11个大的等级,分别是AAA、AA、A、B B B、B B、B、CCC、CC、C、RD和D;其中,部分大等级可以细分成3个小等级,比如同样是A级,可以分成A+、A、A-。
组合在一起,在惠誉的评级体系里一共有23个小等级。等级越高意味着这个国家或机构的信用越高,发行的债券越是安全,同时也能以更低的成本融资。
在主等级之外惠誉还搞了展望评级,一共有三种,分别是“稳定”、“正面”、“负面”。被评为“正面”意味着未来很有可能能够升到上一个等级,而“负面”则意味着若不能改变现状将被惠誉下调评级。

自2007年6月以来,中国的主权信用等级长期被惠誉评定为“A+”,展望方面则为“稳定”。直到2024年4月9日,惠誉调整了展望评级,下调为“负面”。此为本文开头提到的一年里两次下调评级中的第一次,但去年的下调并未影响信用评级,还是“A+”,只是展望评级成为“负面”后被下调信用评级的可能性增大了。
当地时间4月3日,惠誉再次出手、看空中国,将我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为“A”,终结了长达18年来的“A+”等级。和上次不同,这次调整的是信用评级,属于真正意义的下调评级。

惠誉出于什么理由把咱们的信用评级从“A+”下调为“A”呢?该机构给出的理由涉及公共债务上升、国内需求低迷、关税上涨、通缩压力加剧,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同政府债务和赤字上升有关。
根据惠誉测算,2025年中国的新增广义赤字规模为11.86万亿元,广义赤字率为8.4%,相比2024年的6.5%增加了1.9个百分点,而2015年至2019年期间的平均赤字率为3%。作为对比,评级为“A”的国家的赤字率中位数只有2.7%。
债务规模和赤字率提升的同时,惠誉认为中国的财政收入呈现结构性下降。根据预测,2025年中国财政收入同GDP的比率为21.3%,2018年的这个比率是29%。惠誉预期,除非有实质性的财政收入改革,否则中国的财政收入只会小幅复苏、难以显著改善。

去年11月,为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问题,我国推出了总量高达10万亿元的“化债”方案,在惠誉眼里效果一般。惠誉承认“化债”措施有助于改善政府债务的透明度、减少财政约束并降低融资成本(指的是每年支出的利息),但未能减轻地方政府的整体债务负担(债务本金没有减少)。
此外,房地产行业风险、居民消费信心不足、美国实施“对等关税”政策等都可能拖累中国经济前进的脚步,从而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惠誉给出的我国今年的GDP实际增速预测值为4.4%,而3月披露的政府报告里确定的目标是5%。
基于上述分析和判断,惠誉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A”。

中国财政部已对此予以回应,有关负责人深表遗憾、不予认可。我强烈支持财政部官员的表态,惠誉的评级标准有“双标”之嫌。
前面说过,惠誉下调中国信用评级的最主要原因在政府债务上,按照这一逻辑美国的评级应该先被调降下去。
截至4月2日,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已经高达36.2万亿美元,并且美国政府正在推动一项将债务上限提高4至5万亿美元的法案。此外,由于美联储减缓了降息节奏,美国当下的利率环境依然高企,导致财政每年需要支出1万亿美元以上的债务利息。

全球最大的负债规模以及每年极高的利息支出,外加美国政府还会发行更多的政府债务,按照惠誉给中国的评级逻辑,美国的信用等级最多也就是“A”吧?
可实际上惠誉给予美国的评级是“AA+”以及“稳定”展望。这是什么道理?显然惠誉在双重标准方面是有一套的,对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是一套评判标准,对美国却是另外一套判断体系。这么做事,如何让人信服?
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的“双重标准”再次暴露西方话语权垄断的局限性,当美国债务雪球滚至36万亿美元仍获"AA+"评级时,任何对华评判都需警惕意识形态滤镜。中国经济的韧性,终将体现在产业升级与内需释放的真实进程中,而非西方机构的打分簿上。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