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说起清明节,我们不禁联想到一幅娟秀多彩的画卷,它便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而画中的人物表情、动作刻画得极其细致。
按理说,为了让人看懂,画家应该将其名字起得通俗易懂一些,可是为何叫“清明上河图”呢?难道画中描绘的是清明节?“上河”又是什么意思呢?
时间与地点的重合
其实许多学者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得出了许多结论,其中最具可能性的有三种,似乎怎么解释都行得通。
第一种是这幅画卷描绘的就是清明节的场景,有很多处场景都佐证了这一点。
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汴河附近有一家售卖祭祀用品的商铺,包括纸马等祭品。
若是不信,这里面还有许多出城的队伍,似乎是前去踏青,又或者是祭祖。
因此各处都是热闹非凡,毕竟刚刚过了寒食节,久居在家的百姓都要出门放松一下。

还有两处十分显眼的场景,那就是春分刚过,摇摇晃晃的秋千以及插满鲜花杨柳,几人抬着的轿子。
看似平常的举动,若是赋予上时节特色,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在古代清明时节,女子有着一项特殊的运动项目,那就是打秋千。
当寒冷的冬天过去之后,女子穿上轻松的裙装,荡着秋千,随风摇曳,是一幅极美的场景。
而这项运动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古人为了躲避猎物或者寻找蔬果,便会通过树藤摇摆上去,荡秋千也随之成型,似乎现代的攀爬项目也是来源于此。

若荡秋千不能证明什么,那插满鲜花的轿子似乎有些新意。
仔细一看,由几人抬着的小轿上插满了杨柳枝,似乎正在往城内走去,显然这是已经扫墓归来。

在古代插柳也是一种活动,早时候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不屈的性格,如今也衍生出了对已逝亲人的思念。
而且无论是屋外长满的杨柳,还是初春时节出现的嫩芽,无一不在彰显这就是描绘的清明节。
但这里就有其他学者提问了,杨柳遍地没错,但为何在另一角还能看见光着膀子,扇着扇子,吃着大的百姓。还有另一角的枯木又怎么解释?
原来这幅画卷里融合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象,这也是宋朝绘画独特的形式。
似乎仅用清明节来概括这幅画卷不太妥帖,那就有人猜测,难道清明是个地点?
查阅古籍,才发现在汴京城中似乎有一个名为“清明坊”的地方,但它不代表地名,而是指一个坊市。这也是名字解释的第二种地点。
据悉汴京城中共一百三十六坊,清明坊代表的是外城。
而“外城”似乎就像现在的三环外,实际上就是百姓们居住的地方,因此画上多是百姓出门劳作、各种店铺开门营业的场景。

但似乎这样也不对,除了郊外,画上也有达官贵族出门游玩的场景,而那里才是真正的中心,而且还不是一幅画面。
那既然清明节、清明坊都不能代表这幅画,还有其他什么解释呢?
政治清明?
其实更多的人认为张择端之所以画这幅图,是为了体现北宋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汴京城内到处都是卖货的小贩,走街串巷,听到一人的呼喊就停一停。

转眼一瞧,茶楼、酒楼之上尽是畅谈生活的人,他们在外高谈阔论,而妻子在家中管理家务,将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而在酒楼、茶楼的对面是一家商铺,那里围着不少人,似乎都在想以最低的价格买来最满意的商品。而这仅是一部分场景,汴河桥上才更加热闹。
只见汴河桥上人来人往,已经快挤不下了,桥两边的人依旧在向上走着。汴河桥下游过小船,似乎已经对这件事见怪不怪。
而根据当时的背景,可以猜测出汴河上的小船是漕运的船只,上面放满的丝绸、干货、金银等。
桥上拥挤的行人,似乎是是想要往集市那边走,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属于自己的商品。
除了人多之外,集市上的商铺更是多得数不胜数,茶肆、剃头匠、饮料店、酒楼、客店等分布在各处。另外,似乎古代“外卖”也出现在了画中。

画中的伙计穿着店里的工作服,拿着餐盒,似乎是去某个地方送餐。
这些无不在彰显宋朝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的景象。而这幅画的名字似乎也从而得来。

但这幅画的背后隐藏的诸多隐患却没有多少人能够看出来。
这边街道上飞驰的马冲进了闹市,与百姓相撞,两方已经对峙起来。那边两方世家的人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旁边“吃瓜”的群众十分醒目。
还有树底下乘凉的士兵,已经昏昏欲睡,殊不知他们可是望火楼的士兵。望火楼,顾名思义就是检查各处是否有火情,当然也可以说是“消防员”一类的职务。
这些士兵定时上去探查,每组两人,一旦发生火情,那必然会立马出动。
尤其是天干物燥的春天,一旦有点火星,很有可能引起大火。
但这些士兵连衣服都没有穿好,真的能立即行动,前去灭火吗?
还有无人看守的城门,虽然宋朝政治清明,但也不是没有外患,若北方的游牧民族突然南下,或者叛军作乱,汴京城危险不已。
就连彰显繁华的汴河桥,都有坍塌的风险。若是一不小心将人挤到汴河里,那很有可能会有丧命的风险。
而“上河”也似乎在提醒众人汴河那边人多繁杂,要小心为妙。毕竟要前往汴河的集市,要通过狭窄的汴河桥。
当然这仅是上河的一种意思,另一种意思便代指汴河。毕竟这幅画都是围绕汴京城与汴河展开的,描绘的是它们附近的场景。
不管怎么说,这仅是这幅图里的冰山一角,繁华的背后隐藏着诸多隐患。
然而,似乎没人能够明白张择端的用意。

居安思危
当时他将这幅画呈给了宋高宗赵构,没错!当时靖康之耻已经发生,宋徽宗与宋钦宗被金人俘虏,赵构被推举上位。
而不久之后,赵构也来到了宋高宗的身边,对其进献谗言,甚至表示即便是不与金人对抗,宋朝也能活下来。
因此,在朝中分为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时候,宋高宗隐隐约约站在了主和派当中。
而张择端在当时是一名著名的画师,心中也怀着抗击金兵的壮志。

当听到宋高宗执意想求和的时候,张择端闭门不出,耗费心血画出了《清明上河图》,意在提醒皇帝要居安思危,因为金人还在北方虎视眈眈。
可惜的是,赵构根本不在意,随意便将这幅画送给了一名官员。张择端对此大失所望,决定不再理会朝廷,整日沉浸在画作之中。

但心中壮志未成,对朝廷的忧虑难消,不久之后便缠绵病榻,最后抑郁而终。不过,后世也有人说张择端失踪了,其去向成谜。
但不管怎么样,从清明上河图中便能看出张择端的画技。只可惜,他怀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却始终没能达成心愿。

也正如画中预示的那样,宋朝积贫积弱,即便有人力挽狂澜,依旧走向了灭亡。
宋朝灭亡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的瑰宝,或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吧……
参考文献
解密“清明上河”,河南日报,2022年04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