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8日,科技日报《云南会泽发现3.9亿年前铜都鱼》的新闻报道刷屏会泽朋友圈,大家对这条古鱼产生了浓厚兴趣。它的发现地点在哪里,为什么会命名为凹甲铜都鱼,是否与2022年在会泽县鲁纳乡发现的3.9亿年前的会泽滇双翼鱼来自同一地点,它们的发现者、研究者又是谁?

带着这些好奇,日前开屏新闻记者走进曲靖市会泽县鲁纳乡,拍摄了化石发现地的情况,并采访了会泽滇双翼鱼化石发现人、会泽县文渊中学教师刘元润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朱敏院士团队,深入探寻会泽鲁纳两条古鱼的故事。
刘元润与古鱼化石的机缘
刘元润是曲靖市会泽县鲁纳乡人,从会泽县实验高中毕业后,考入曲靖师范学院读生物专业,毕业后在会泽县文渊中学任教。刘元润在曲靖师范学院读书期间,曾担任曲靖师范学院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实验助理,协助中科院研究人员工作,其间接触大量古鱼类化石,多次参与野外考察,化石标本采集、研究、鉴定工作,具备一定的古鱼类分类鉴别能力。

刘元润告诉记者,会泽滇双翼鱼化石点发现实属机缘巧合。2020年7月,刚要从曲靖师范学院毕业的刘元润回老家会泽县鲁纳乡的一亲戚家做客,正逢亲戚家建新房挖地基,他看到一些红色的风化石上面分布着大小不一的骨片,上面有黑色瘤点,很符合盾皮鱼类化石特征。于是,他拿了几片体积小但骨片较大的化石送到曲靖师范学院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朱敏团队处进行鉴定。鉴定后,朱敏院士惊喜地告诉他,这是3.9亿年前的泥盆纪标志性鱼类盾皮鱼类的化石,并表示会择机到会泽进行实地考察。

同年8月,朱敏院士团队赴会泽县鲁纳乡实地考察并带走大量化石标本,经修复、整理后确认:“会泽县是曲靖古鱼类王国的重要部分。会泽化石点类群丰富,化石保存完好,骨片相比较厚,对于开展古鱼化石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3.9亿年前的会泽滇双翼鱼
2022年4月12日,有媒体以《这条3.9亿年前的肺鱼为何“吃软不吃硬”?》为题,深入报道了在会泽县鲁纳乡发现的会泽滇双翼鱼化石的有关情况。从新闻报道中可以了解到,朱敏院士团队在“古鱼王国”云南曲靖的会泽县发现一件“吃软不吃硬”的肺鱼新属种化石,距今约3.9亿年,命名为“会泽滇双翼鱼”。

这项古生物研究重要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系统古生物学》在线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研究生罗彦超介绍,会泽滇双翼鱼化石采自会泽县中泥盆世(约3.9亿年前)地层,其属名“滇双翼鱼”取自云南省的古称“滇”与肺鱼类常用属名后缀“双翼鱼(因其具有两个背鳍而得名)”,种名则用化石发现地会泽命名。

论文通讯作者朱敏院士表示,会泽滇双翼鱼是中国迄今发现的第9种泥盆纪肺鱼,同时也是曲靖“古鱼王国”的又一新成员。本次研究不仅填补了会泽地区泥盆纪鱼类化石记录的空白,这一肺鱼新属种的发现也为厘清早期肺鱼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新的材料,为认识泥盆纪肉鳍鱼类的早期演化与辐射“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论文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乔妥副研究员指出,肺鱼的齿板是由内翼骨与前关节骨特化形成,是肺鱼的标志性结构,在肺鱼的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会泽滇双翼鱼的齿板代表了一种全新的齿板类型。这种特殊的构造,使得其上下颌只能进行较松散的咬合,因此,会泽滇双翼鱼可能无法像其他肺鱼那样取食质地坚硬的带壳食物,不能“吃硬”。研究团队推测,会泽滇双翼鱼可能采用吸食等方式取食水生软体动物甚至其他的鱼类,只能“吃软”。

会泽滇双翼鱼的正型标本为一件头部标本,保存有近乎完整的颅顶甲、齿板、犁骨、副蝶骨与部分脑颅,根据化石保存的形态学特征,会泽滇双翼鱼被归类为肺鱼的一种。
据科学家研究得知,肺鱼有着一定直接呼吸空气的能力,最早出现于约4.2亿年前的早泥盆世,在中泥盆世走向兴盛并逐渐进入淡水环境。泥盆纪以后肺鱼类的分异度逐渐降低,现在仅存有三个属:非洲肺鱼、南美肺鱼和澳洲肺鱼。从现代系统发育学的角度来说,肺鱼类与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陆生脊椎动物所属的四足形类互为“姊妹群”,换句话说,肺鱼类与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陆生脊椎动物的“远房亲戚”。因此,现生的肺鱼都可以被视为古老的“活化石”。
凹甲铜都鱼与会泽滇双翼鱼
出自同一地点
朱敏院士团队告诉记者,该团队发现的一种产自会泽县鲁纳乡约3.9亿年前的胴甲鱼类新属新种——凹甲铜都鱼,这条古鱼化石与2022年该团队发现的3.9亿年前泥盆纪标志性鱼类盾皮鱼类——会泽滇双翼鱼化石出自同一地点。会泽县因3000年前就开始大规模铜矿开采冶炼,被称为“天南铜都”,此次新发现的胴甲鱼类新属种因此命名。

从刘元润发现会泽滇双翼鱼化石后,朱敏院士团队在2020年至2024年期间,对会泽县鲁纳乡同一地点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并带走大量化石标本,经修复、整理,于2025年3月鉴定并命名了3.9亿年前的胴甲鱼类新属新种——凹甲铜都鱼。
凹甲铜都鱼所属的胴甲鱼目隶属于盾皮鱼纲,是约4.2亿至3.6亿年前泥盆纪最为多样化的脊椎动物类群之一。
以往研究中,胴甲鱼类的颅顶甲基本模式表现出高度一致性,均由前中片、侧片、后缘片、后松果片、副颈片与颈片构成。然而,此次凹甲铜都鱼正型标本的发现证实了图巴鱼科缺失后缘片的猜测,其完整保存的头部呈现出独特颅顶甲模式。此外,凹甲铜都鱼还具有较宽眼眶与躯甲背侧脊不发育等特征。

朱敏院士团队对胴甲鱼类的特征矩阵作了深入梳理与补充,细化种为最小操作分类单元,补充了11个新特征,建立了目前最详尽的胴甲鱼类特征矩阵。基于该矩阵的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凹甲铜都鱼所属的图巴鱼科,被置于沟鳞鱼类的基干位置,构成了一个全新支系。凹甲铜都鱼的颅顶甲缺少后缘片,这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同时,它还具有等腰梯形前中背片、三叉前眶凹、侧片上扭曲的眶下感觉线、无眶面颈片、宽窄适中的眶窗、前中背片重叠侧背片、前中背片后缘凹陷、无脊躯甲以及大型腋孔等特征。此次研究也再次巩固了云南曲靖“古鱼王国”在泥盆纪时期作为全球鱼类辐射演化中心的重要地位,为理解古鱼类演化提供了新视角。
发现会泽古生物未来可期
该研究团队认为,从学科本身来说,古生物学即解决“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很多人都对生物进化有着人从猴子进化而来的粗浅认识,那么“猴子”又是从哪里来呢?通过一系列关键化石的发现,我们已经逐步厘清“由鱼到人”的进化脉络。

其次,通过结合地球化学等学科,古生物学可助力于研究古气候、古生态变迁,为环境变化提供历史参照。以会泽地区动物群为例,通过发现于会泽地区的鱼类化石以及其所处的灰岩、泥灰岩地层,不难推断出会泽在3.9亿年前的泥盆纪是一片温暖的浅海近岸环境。其丰富的鱼类化石代表当地高度的生态多样性,这样的多样性很可能推动了早期四足形类(后来登陆成为人类的支系)的早期演化。同时,凹甲铜都鱼本身的研究与发现加强了我们对处于有颌类干群基干位置的胴甲鱼类的认识。

会泽滇双翼鱼和凹甲铜都鱼都不是独居的动物,刘元润据此判断,这个古鱼类化石点有可能还会有其他新物种被发现。其表示:“我从甲片和鳞片之类的来判断,那个地方的物种应该还是挺丰富的,未来可能还会有一些新物种的鉴定,只要我们的科研人员有条件到那个地方进行考察探究,应该还会有其他点位被发现,甚至是其他的物种、其他的种类被发现都有可能。”

据了解,朱敏院士团队正在继续研究会泽县鲁纳乡出土的有关化石标本。
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代玉春 刘光信 摄影报道
一审 资渔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