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缅怀先烈。胶东半岛红色底蕴深厚,有着数量众多的烈士陵园,其中位于栖霞英灵山的“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尤为知名,很多朋友在上学时或工作后都曾来此参加过祭扫活动,对之印象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灵山”,是如今地图上对“胶东革命烈士陵园”所在山峰标注的正式名称。不过,在当地民间,很多人口头上都习惯呼之为“灵山”。笔者高中就读于英灵山脚下的栖霞四中(现已撤销合并),当年留意到这一现象时就有些不解。由于那时所接触到的资料不多,还曾误以为“灵山”是“英灵山”的简称。直到多年后通过查询史志,方知“灵山”并非“英灵山”简称,而是“旧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山原名“灵山”这一点,通过山脚下“灵山夼”村(属桃村镇)的名称就可佐证。对此,《栖霞市地名图集》记载道,明末杨姓人迁此定居,因在“灵山”脚下,故名“灵山夼”。

值得一提的是,在胶东半岛,“灵山”属于常见地名,仅栖霞范围内就有三座。除了灵山夼旁的“灵山”之外,寺口镇灵山村旁边和翠屏街道大小灵山村附近也皆有“灵山”。其中,大小灵山村附近的“灵山”(在如今的地图上标注为“老灵山”),系内夹河上游白洋河的发源地。

对此,清代《栖霞县志》称:“灵山,在县东七里,危峰崒嵂,土人立庙其上,祷雨辄有灵应,白洋河发源于此。”按此记载,“灵山”之“灵”,应系“灵验”之意。灵山夼和寺口镇灵山村附近的灵山具体如何得名?暂未见详细记载,推测与栖霞城郊的灵山相仿。

灵山夼旁的灵山之所以更名为英灵山,原因即在于胶东革命烈士陵园的修建。对此,《栖霞县志•大事记》明确记载道:“ 1945年5月1日,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在牙山东麓之灵山破土动工,至1947年竣工。由此灵山更名为英灵山。”(注:烈士陵园修建之际,桃村片区属于1945年初设立的牙前县管辖,1950年,牙前县撤销)

灵山和英灵山虽然同为一山,但两者前后的知名度却有天壤之别。在烈士陵园修建之前,原来那座“灵山”总体默默无闻,知名度仅限于周边三里五村;但陵园修建之后,这里逐渐成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影响力大大提升。如今“英灵山”之名,在胶东可谓家喻户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