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千年前的诗句道尽生命的短暂与苍茫。生与死的感悟,记忆与遗忘的交织,始终是贯穿人类文明的永恒命题。

清明时节,生者与逝者在这一刻隔着一缕青烟对话——这是中国人独有的生死哲学:既以“慎终追远”的庄重叩问永恒,又以“杏花细雨”的温柔接纳无常。纸灰既承载着对逝者的哀思,也叩问着生者:当生命终将归于天地,我们如何直面死亡的重量?当记忆被时间冲刷褪色,我们又如何抵抗遗忘的侵蚀?而在个体与集体、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哀伤与慰藉又该如何安放?

本期书单精选九部穿透生死迷雾的著作:从厨房烟火里窥见生命仪式,到千年民间信仰解码中国人的鬼神观;从“小资本主义”经济史中生死观的嬗变,到文学与神经科学对悲伤的精密剖析;从年轻人直面父母离世的心灵独白,到一场关于“理想葬礼”的先锋宣言……这些作品或扎根东方传统,或对话现代性困境,既有对东方文化中生死智慧的梳理,也有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回应,以多元视角串联起记忆与遗忘、个体与集体、存在与消逝的永恒命题。

透过它们,我们得以在追思与迷茫之间,感悟生命的意义,也窥见文明长河中,人类如何以记忆为舟、以思念为桨,泅渡永恒的生死之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关图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图片可跳转购买链接)

《我想这样被埋葬

[美]香农·李·道迪 著

[美]丹尼尔·卓克斯 摄

李鹏程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乐府文化

美国正在悄然经历一场死亡革命。您可以选择冷冻葬、水葬、遗体堆肥、蘑菇寿衣等新方法来处理您的身体;您的亲友可以将您的遗骸制作成珠宝、玻璃球和艺术品,继续与您做伴;人们可以把自己安置在风景秀丽的花园公墓、草坪公墓、乡村公墓,也可以把骨灰抛撒在寿命长达千年的红杉树下,甚至还可以让骨灰进入太空;选择家庭自办葬礼和绿色葬礼的人也在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遗体处理对环境的影响。在当下的美国,死亡同时在三个层面上得到重塑:遗骸的处理、全新的仪式、来生的观念。

一个社会对待死者的方式和态度是了解这个社会信仰和价值观的有力线索,而作为社会活动的葬礼也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纽带之一。芝加哥大学人类学教授香农·李·道迪(Shannon Lee Dawdy)聚焦美国葬礼革命,以人类学家的身份闯入了暗潮涌动的殡葬行业,与殡葬师、防腐师、设计师、公墓所有者、死亡导乐、创业者以及遗属交谈,真实记录下当代美国人对死亡的态度迅速变化:人们不愿意放弃这最后一次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寻找自己(或为自己亲友寻找)最适合的遗体处理方式成为最后的愿望。精心策划的葬礼对治愈亲友们的丧失之痛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

《我想这样被埋葬》全面、客观地记述了这场死亡革命的细节,深入分析了催生变革的社会因素与人们的心理机制。道迪发现,通过革新殡葬风俗,美国人正在重塑他们对人格、仪式和代际关系的看法。殡葬业者在追逐利益和人性关怀之间寻找着新的商机,同时,他们还面临着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当代人的死亡观念变得既更加物质化,又更加精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