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通化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90天,优良天数比例100%,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一。
今年是通化市实施自动监测的第11年。2025年一季度通化市首次实现全部优良天气的历史性突破。这是在取暖季、节庆日、沙尘天气等不利气象、生活因素叠加最易出现污染天气的情况下,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通化市全面构建空气质量联防联控体系,推动相邻县市签订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协议,构建全市联控格局,形成区域治理新局面。
有序推进秸秆全域禁烧。通化市制定秸秆全域禁烧专项工作机制,召开督查巡查工作会议,进行日调度,周报告,目前已完成50轮次、84.5万亩残茬烧除,烧除比例达到40%。
加强挥发性有机物突出问题治理。对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等10个重点突出问题开展排查整治,全面摸排工作排查企业219户,累计发现问题117个,全部完成整改。深入推进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着力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建设,累计减排氮氧化物4609吨、挥发性有机物872吨,提前并超额完成“十四五”减排任务。
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指引,用项目促发展。通化市积极从燃煤污染治理、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方面争取中央、省级资金支持。共获得大气生态环境资金超4亿元,涉及44个项目带动社会投资15亿元,全力激活可持续发展动能,促进通化绿色低碳发展。
规范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确定5家重点企业为2024年重点温室气体排放单位,同时强化全国碳市场信息综合平台管理,督导重点单位有序完成月报年报,并按时完成履约工作。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
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根据国家总体规划,结合通化市实际,在全省第一个制定印发《通化市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任务清单》。对各地、各相关市直部门共29个单位进行定期调度,各部门有序推进,合力做好通化市适应气候变化工作。
强力推进“双碳”工作。配合国家、省做好碳市场建设和交易管理工作,制定《通化市生态环境领域碳达峰实施任务清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持续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累计完成编码登记1345台,环保标识制作发放1084台,编码登记查验132台,未出现误差。
记者:施涛
主审 | 王远洋 审核 | 李蕴涵 编辑 | 史林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