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

为有效支持服务春耕生产,河北各大中型灌区充分发挥粮食生产“主力军”作用,优化调度、科学配水,最大程度保障春灌用水需求。根据河北省水利厅最新统计,截至3月底,全省已有55处大中型灌区启动春灌,累计供水量约5.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近370万亩,是去年同期的近3.7倍。

临近清明,冀中南平原已满眼青绿。3月28日,在深州市石津灌区徐湾分干渠骆村灌溉站,借助物联网技术新建的智能闸门测控柜刚刚投入使用。灌溉站站长刘立勇打开手机端“明渠智测”APP,设置好参数,点击启动,闸门就徐徐移动,几分钟就完成闸门升降“演示”。

过去,闸门升降靠人工手摇,摇40圈,闸门才移动1厘米,完成两个闸门控制任务,需要四、五个人接力干约1小时。“现在,即可以通过测控柜现场控制,也可以通过手机控制,不仅提高效率,节省人力,最关键是老百姓浇地更及时了。”刘立勇说。

石津灌区是河北省第二大灌区,建有像徐湾分干渠上的闸门有300多座,今年计划灌溉下游石家庄、衡水、邢台、辛集等地140余万亩农田。新技术的应用为灌区科学管理、节水增效提供了重要支撑。

目前,石津灌区的立体感知体系、自动控制系统、应用支撑体系、数字孪生平台等正在建设。建成后,可实现对墒情的及时掌控,水情的精准化监测,配水调度指令的实时下达,重要枢纽的可视化操控,工程巡护的可溯化管理。

今年以来,河北省平均降水量比去年同期明显偏少,春灌需水形势迫切。各地水利部门蓄、引、提、拦、调,多措并举,增加灌溉可供水量。

通过多方协调、提前动手,河北省全力争取多引多调外来水。截至3月中旬,通过引黄、引江东线、引卫等多条跨流域引调水线路,累计引水超3.5亿立方米,为沿线农业灌溉水源置换、巩固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果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白洋淀,河北省水利厅精准调度周边闸门和泵站,在保障淀区生态水位的前提下,从白洋淀东部、南部两个方向置换白洋淀水量,不断优化淀区水动力条件和下游供水格局。自3月1日以来,累计向雄安新区、廊坊、沧州等下游地区供水0.6亿立方米,灌溉农田63万亩,实现了淀区生态涵养与抗旱保苗双赢。

“针对未来旱情的不确定性,我们要多做困难准备,在用好本地水、调好外来水的同时,应借助物联网、数字孪生等科技赋能,大力推进农业高效节水灌溉,这也符合国家提倡的‘节水优先’的原则。”河北省农村供水总站高级工程师张博雄表示。(任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