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怀集县多方联动,连续救助放生2只“精灵”—— 紫啸鸫和环颈雉(雉鸡),这是该县全力守护候鸟“生命线”的生动体现。如今,正值候鸟迁徙的季节,怀集县作为候鸟迁徙途中的“驿站”,每年有大量候鸟迁徙经过。为了让万千候鸟平安迁飞,近年来,怀集县林业、公安等职能部门采取联合执法、动态巡查等手段,多举措织密候鸟立体防护网,守护一方生态屏障。
怀集县大岗镇上亭村,经过的候鸟在田野觅食。 通讯员 李世昌 摄
多方合力救助珍贵海南鳽
“有一只不知名的鸟掉落鱼塘边,翅膀受伤,我们已经把它带回单位,请你们过来看看。”2023年10月25日傍晚,怀集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接到该县诗洞派出所的电话,工作人员迅速赶到事发点,将受伤的鸟儿带回保护站救治。
经过肇庆市林业局野保专家鉴定,该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鳽,并移送到市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作进一步救助,待康复后再放归大自然。
据介绍,海南鳽是我国特有鸟类,属于鹳形目鹭科鳽属,是一种中型水鸟,目前全球数量仅存1000只左右,比大熊猫还要稀少,是全球被记录次数最少的鸟类之一,也被列为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
在怀集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负责人何兰军看来,海南鳽的到来和发现,与怀集县天然丰富的林业生态资源密不可分,而海南鳽得救,则与当地群众、林业、公安等部门合力、共同护鸟的默契息息相关。
何兰军介绍,广东是我国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全省历史记录有野生鸟类584种,其中具有迁徙属性的鸟类412种。怀集作为广东省重点林业大县,必然是鸟类等野生动物的首选目的地。其中有著名候鸟——雨燕(当地称为金丝燕),其他常见候鸟有黄胸鹀(禾花雀)、红隼、领角鸮等鸮类、凤头鹰等鹰类、池鹭等鹭类等等。
怀集林业部门放飞救护的野生鸟类。受访单位供图
多维度织密立体防护网
作为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生态驿站”,每逢冬季,怀集县迎来大批南迁候鸟驻足休憩。这片青山环绕、湿地密布的粤西北秘境,是候鸟的“能量补给站”,但也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猎场”。为护航候鸟迁徙路,近年来,怀集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创新构建“巡防+严打+联动”的立体防控体系。
怀集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大队长梁恒锡介绍,通过实施全天候动态巡防机制,重点强化对非法猎捕候鸟行为的精准打击,如开展了大规模的“护鸟清网”专项行动,组织森林警察和派出所警力,每天对果园、山林、山塘等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清查。“今年1月以来,全县共巡查果园、山塘共 3000余处,清除捕鸟网27个。”
去年,怀集县一宗非法收购、宰杀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原来,该县桥头镇陈林村村民黎某,涉嫌非法购买并宰杀野生动物,森林警察随即立案调查。
经广东省动物学会鉴定,涉案的三只野生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总价值为15000元。根据《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广东省林业局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表》的相关规定,今年2月,县林业局对涉案人员作出行政处罚,处以涉案动物总价值15倍的罚款,共计人民币225000元。
候鸟救助基层机构有待完善
为了守护这些远道而来的“贵客”,怀集县高度重视候鸟等野生动物管理和保护。近年来,结合林长制和绿美生态建设落地实施,职能部门履职开展“爱鸟周”“清风行动”及“网盾行动”等活动,坚持打防并举。
其中,在强化执法力度,依法打击侵害行为方面,怀集县充分发挥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门间联席会议作用,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按职责分工严格执法,通过法律手段打击侵害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而通过宣传执法,群众对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的意识普遍提高。据该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统计,每年接群众举报或送来救助鸟类等野生动物30起以上,其中不乏海南鳽、画眉、白鹇等等国家一、二级珍稀保护鸟类。
“但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种类如此繁多、活动范围如此宽广的鸟类等野生动物,现有的基层野生动物管理机构,人员配备等明显不足,且又缺乏救助设施设备,以致基层野生动物管理机构只能就地放生或向上移交。”何兰军认为,推动鸟类等野生动物管理和保护,完善基层救助中心很有必要。“这对于我们采取及时救助、科学护鸟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来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夏紫怡 通讯员 陈雄 陈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