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2024年,林徽因的后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礼堂的一张合影。
照片中,右一是林徽因的曾孙女梁周洋,右三是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
在这一天,宾大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向百年前的学生林徽因,补发建筑系学位证。
当时,50多岁的于葵女士缓步登台,代替外祖母领取证书。她的黑色旗袍领口,别着一枚翡翠胸针,是外祖母林徽因 1924 年赴美时佩戴的饰物。
被拒在建筑系外的林徽因

这张照片中,于葵和梁周洋面露骄傲,捧着祖母的建筑系毕业证。
羊皮纸证书醒目地写着:“建筑学学士,林徽因,1927年。遗憾的是林徽因早已离世近70年。
1924年6月,19岁的林徽因提着行李箱,来到了费城。
箱底压着梁启超的推荐信:“小女徽因,习中国古典文学,兼修西洋美术,望贵校栽培”。
然而,此时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正处于 “男性至上”的时代,全系230多名学生中,女性占比为零。
最终,林徽因也被拒之门外。系主任保罗在拒绝信中:以“女性不宜熬夜绘图”,作为拒绝的理由。
无奈之下,林徽因只得转读美术系。但她没有放弃理想,在美术学院的课程表上,她选修了20多门建筑学课程,包括被校方视为 “男性专属”的《建筑施工技术》。
在宾大美术学院的画室里,林徽因开始日复一日下苦功:
每天凌晨四点,便开始临摹《营造法式》,七点又赶忙去旁听建筑史。
中午在图书馆研读国外建筑学名篇,晚间时间用来完成美术作业。
同学回忆:“林徽因的铅笔盒里永远装着两副眼镜,一副看图纸,一副看画布”。
到了1927 年毕业时,林徽因的建筑学学分是同期男生的1.5倍。但因为性别的原因,最终仅被授予“美术学位。
林徽因曾在信中自勉:“我的学位或许被扣留,但我的建筑思想永远属于中国”。
林徽因后人

右二梁周洋,是梁从诫地孙女
林徽因与梁思成婚后,育有一女一儿。
儿子梁从诫,尽管经历坎坷,但却很好地继承了林徽因的社会责任感。
1955 年的北京,23 岁的梁从诫,与北大校长周培源之女周如枚步入婚姻殿堂。
这场结合延续了两家三代人的情谊:
梁启超与周培源同为清华国学院导师。梁思成与周培源,两人更是留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同窗。
而周如枚,自小和梁从诫青梅竹马,是林徽因认准的儿媳妇。
然而,世事变幻难料。

梁从诫照片
1969 年的寒冬,梁从诫被下放至江西。
在那里,梁从诫每日需完成 12 小时的稻田耕作,夜间还要抄写文字至凌晨。
他曾在信中写道:“今日挑粪时滑倒,膝盖渗血,忽见田间白鹭飞过,恍惚又回到北平看房梁上的飞檐”。
这段时期,妻子周如枚难以承受压力。次年,便同梁从诫离了婚。
两人的儿子梁鉴跟着母亲,改姓名为周志兵。
而梁从诫直到1979年,才回到北京生活。
也是在这一年,他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资料室,偶遇初中时的同学方晶。
据方晶回忆,“梁从诫当时穿着补丁的中山装,用牛皮纸包裹每本借阅的书籍”。
交往了两年后,两人在1981结婚。婚礼仪式极为简朴,仅有几位至亲到场。
次年女儿梁帆出生,梁从诫为其取名 “帆”,一家过着朴实的生活。

到了梁从诫晚年,他用心于保护自然环境。创立 “自然之友” 协会,足迹遍及可可西里、滇西北雨林。
1995 年,梁从诫在藏羚羊保护站度过 63 岁生日,吃着妻子和女儿送来的青稞饼。
去世时,用简单的树葬方式,墓碑刻着“自然之友”。

林徽因和女儿梁再冰合影
而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则更多地继承母亲地学术血脉。
成年之后,她成为一名知名的记者。
在新华社驻英分社工作期间,她拍摄了大英博物馆藏敦煌文物的专题报道。
在澳大利亚任职时,她深入研究当地原住民建筑,与中国西南民居的相似性。
90年代,她参与香港回归报道,特别关注文物保护议题。
结语
林徽因的影响,不仅在于学术遗产的传承,更在于精神血脉的延续。
女儿梁再冰用记者的笔记录文化变迁。儿子梁从诫,则以环保先驱的姿态,守护文明根基。
到了第四代,梁周洋曾用 VR 技术复原佛光寺东大殿,让曾祖母的测绘图 "活" 起来。用科技与创新续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