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在公关】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收到公关知识

我是不爱开车的姚素馨

来自相当惜命的啊嘿哒公关

昨天开始,指导小米做公关的人,全网都是。

不掺和了。

我们说点别的,尝试拆解一下,谁在神化“智驾”,如何在舆论场中塑造出“智驾很安全”、“智驾比你开得好”、“开了智驾,人就不用管了”的整体氛围,并且导致这么多人真的信了“智驾已经可以代替人驾”。

掌握传播技术的人,如果没有道德底线,会害死人的。字面意思。

01

根据驾驶者母亲的叙述,这是一个很相信智驾的、会把自己的命交给智驾的小姑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警方发的、有权威性的事故认定结果还没出来,关于爆燃、电池、门把手的说法,目前全部都是猜测,没有可信度。

智驾部分,根据公布过的信息,个人认为可能是这样的类似路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不开车的同学,或者不用智驾的同学,或许不太容易理解。

这里,我们不讨论智驾系统留给驾驶者的反应时间够不够,驾驶者是否具备足够的开车技术避开障碍活下来,只说一个简单结论:

这个施工状态,驾驶者在5公里之外就能看到警示标志,并且持续减速。但,很多车的智驾系统,识别、处理不了这个状况。

那么,如此信任智驾、把命都交给智驾的驾驶者们,知道目前智驾的普遍水平吗?

02

先说“智驾”到底什么水平?

把实际上的状况搞明白,再对比怎么传播的,才能看出用了哪些手段与技术,扔掉了哪些心肝脾肺肾。

我尽量用不开车同学也能明白的方式来做描述。主要有2个表现:

一方面,感知系统和决策系统还不成熟。

另一方面,现实中存在大量“极端工况”。

03

感知系统,最简单的,要能发现路上有什么鬼东西。发现都发现不了,还说聊什么处置。

俗称“智驾最怕的就是遇到不认识的东西”

多么神奇的东西导致智驾都不认识呢?

这叫雪糕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叫水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神奇了。很多车的智驾,识别不了。

是的,它!不!认!识!

在小米自己的公告里,也说: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嗯,“不响应”,是会用词的。

04

再来,即便精准感知,也不一定能正确决策。

正确决策,先要有充足的算法算力支撑。不展开了,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特别便宜的车,即便配了智驾,也是个脑子不太好的。因为成本有限。

它脑子不够使,你还信它?

正确决策,还要有足够的海量数据训练。提醒大家,各家车企的智驾系统,都是自己弄自己的,数据也不打通。目前的使用者都在帮着训练呢。

05

至于也许是更难突破的“极端工况”,我自己开车的时候,遇到助动车和行人,脾气贼好,毕恭毕敬,比对金主爸爸们还上心呢。

因为他们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人的判断,是加入了“他可能是个神经病”的预留;车的判断,基本上是按照发生概率做决策的。

因此,遇上个250,智驾也会失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不是说人驾就能避开所有问题。我只是说,车,千算万算,也算不出神经病。

06

智能驾驶目前只能说是“初级阶段”的水平。

总结一下:眼神一般(感知系统不成熟)、脑子一般(决策系统不成熟),练习不够(缺乏海量数据训练),也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误判极端情况)。

再次强调,智驾本身不是“骗人的”,也不是毫无用处。我自己开车时候也开智驾,能省力不少的。

但是,智能驾驶还只是个孩子,离开“绝对安全”,还有十万八千里。

除非你自己就是马路杀手级别的,完全交给智驾,谁杀不是杀呢。但凡有点开车技能的,都不至于把命托付给智驾。

情况说完,正式讨论之前,套个盾哈,这篇内容,不针对某家车企,下面提到的所有企业名字,只是为了示意。

我们聊的是舆论如何影响公众,明明不是,怎么能显得那么厉害呢?

对于智驾的“过分信赖”,是怎么导致的?

谁推动的?

谁在传播?

谁受益呢?

谁倒霉呢?

07

今年以来,高阶智驾、智驾平权几乎是所有车企的传播重点。

在新车发布会上,不止一家车企展示过双手脱离方向盘的驾驶画面。

日常,发点微博,更是家常便饭。

极氪家的“极致安全的全场景高阶智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极氪品牌名里面有个“极”,很多传播内容都围绕“极”做文章。“极致安全”这种话说起来完全不打磕巴。

广汽本田家的“毫秒级风险预判主动干预”

全维立体守护,我还以为是说卫生巾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止是这两家这样写,其他家也差不多。

08

除了车企的官方视角,还有大量“第三方”的垂媒、车评人,大量输出智驾牛逼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9

把“智驾”作为噱头,作妖网红的各种视频内容也很有流量。

车主高速上自动驾驶时,方向盘上插了一瓶饮料,盖被睡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速上直接躺着开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都不好说他是在作妖,还是在作死。还是把信了他的人作死。

10

还有更具说服力的“真实用户体验”。

车主们在宣传自家爱豆,啊,不是,自家车的时候,也是不遗余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

除了不同群体都会下场,表现形式也很丰富多彩。

作妖网红的切片,这是最朴素的了。

日常各种测评,都是大手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

搞比赛也是得心应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的比赛还会强调:涵盖了城市闹市区、复杂高架路网、无保护大曲率匝道等极端场景,全面检验车辆的导航精度、NOA领航流畅度、红绿灯响应速度等11项基础能力,并将通勤效率与人工接管次数作为关键加分项。

反正就是很厉害的样子。

13

其他行业撑死了也就是祭天产品经理,新能源车企可以蒙眼CE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4

除了前面几种正向证明,更加不要脸的,就是用“事故”来证明安全。

什么蔚来智能驾驶救命瞬间,AES触发都能拯救至少2个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评论区的网友友情提醒:丧命瞬间也播下呗,自动驾驶出事故的也不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5

不仅形式多样,突出智驾能力无敌的切入点,也是各有千秋。相同的是,利用了传播中的自然联想。看上去没说什么,合法合规,其实存在各种诱导。

公众,在潜移默化之中,就越来越相信了。

大概整理了比较常见的几种:

0接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接管的意思,就是泥奏凯,不需要你,它都可以。

几千公里0接管,你有什么好不放心的?

也就是“解放双手”被明确禁用在宣传上了,否则早就让它开车、你喊freedom了。

16

用数字说话,还能给你算算“高于人驾XX倍的智驾安全。”

特斯拉,是10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蔚来,是20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想想看,它开比你开,安全20倍,你还开个屁啊,是为了在智驾面前自取其辱么?

17

动不动就说全,场景、方向、目标、障碍物……通通都全。

华为对自家智能驾驶宣传的是“全场景、全方向、全目标、全天候、全速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为智驾大师赛冠军秦风出车祸后,鸿蒙智行官方的回复是:由于对向车辆灯光、前方静止或低速行驶的工程车辆等局限性场景,未能避免碰撞。

全场景突然就局限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岚图说自己“任何种类障碍物精准识别”,胆子也是真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真的是信了你的邪。

18

强调只是“法规不允许”。

2024年2月12日,余大嘴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从安徽老家驾车返回深圳的经历。他表示自己从出家门开始就全程一路智能驾驶,“完全没有事干,很轻松啊”。但“唯一不爽的地方”,是手指头还要搭在方向盘上,因为法规要求,不允许长时间离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感受到了吗?只是法规不允许而已,车是可以的。

19

与“爱国”挂钩,也很好用。

中国新能源汽车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引领全球智能驾驶的发展潮流,让“中国智造”在全球舞台上大放异彩,开启智能出行的新纪元。

这种好话,哪家都是张口就来。

太常见了,甚至没有必要配图。

20

这么多的传播内容,谁搞出来的?

这么多的形式与角度,谁想出来的?

有些传播内容制作起来也挺贵的,谁出钱的?

你们猜呢?

21

国家对于智能驾驶的管理,其实挺严格的,也始终没有松口。

车企在你使用智驾前的提示,是国家强制的。

2021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L2级及以下系统应标注为“辅助驾驶”,并需在用户手册、车辆标识等环节提示驾驶人责任。

你见过饭店里摆了“小心地滑”的牌子么?差不多的意思。

《意见》还要求了:“企业生产具有驾驶辅助功能的汽车产品时,应明确告知车辆功能及性能限制,不得通过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我们可以查到一些处罚案例:

2021年,小鹏汽车,因在宣传中未明确区分“XPILOT 3.0”(L2级)与高阶自动驾驶功能,被消费者投诉“功能与实际不符”。2021年10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要求其整改宣传材料,增加风险提示。

2022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约谈特斯拉,指出其官网及展厅对“Autopilot”“Full Self-Driving(FSD)”功能的中文表述(如“完全自动驾驶能力”)存在误导,违反《广告法》第4条(真实性原则)和第28条(禁止虚假广告)。

特斯拉中国官网将“完全自动驾驶能力”改为“完全自动驾驶能力(待监管批准)”,并增加免责声明;线下门店删除“自动驾驶”宣传标语,销售人员被要求统一话术,强调“辅助驾驶”属性;车辆交付时强制播放安全教育视频。

2023年,理想汽车在广告中称NOA功能“解放双手”,被北京市监局警示,后改为“辅助驾驶需双手扶方向盘”。

22

这次事故之后,媒体也做了大量报道,强调智驾不够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的媒体,是指综合媒体。汽车行业的垂直媒体,几乎都没下场,集体闭麦。

23

按照当前的法规,使用智驾,所有后果,都是驾驶者自己承担。企业也没有任何法律意义上的责任。

什么车都会出车祸,除了车祸就怪车企,就怪新能源车,就智能驾驶,肯定也是很无知的,也是很无赖的。

所有技术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发展过程,也不需要讨论。

这篇文章,只是想说,之前做了那么多的传播,一出事情,就把责任甩给不具备精准辨别能力,相信了你而倒霉的人,说他们开车技术不好、开车习惯不好,是非常恶心的做法。

24

车企经常说“把用户安全放在首位”。

这会儿,哪家车企在微博发一条“智驾不够安全,它也要掉链子的,完全依靠智驾你要倒霉的”,来提醒自家用户注意安全,会有吗?

为什么还没看见呢?

25

车企的粉丝在干嘛呢?

心疼老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心疼成为智能驾驶提升能力的学习素材了,再也到达不了目的地的驾驶者呢?

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