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冬天,为了缅怀为新中国建立而献出生命的烈士——董存瑞,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的22万百姓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主席可以给抗战英雄董存瑞题词,可在毛主席的再三考虑下却婉拒了这一请愿,这让百姓们感到很惊讶,也很好奇主席为什么会拒绝了这次的请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以前毛主席会给刘胡兰烈士题词的经历,这次的请求并没有什么不合适。伟人题词,意味着对英雄先烈的尊重与缅怀;意味着伟大英勇的事迹值得激励和纪念。可为什么毛主席在再三的考虑下会婉拒这次题词的请求呢?谁会更适合为董存瑞题词呢?百姓们又是怎样来缅怀,纪念这位抗战英雄呢?

“小班长”的红色心,红色魂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出生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小时候的董存瑞虽然出身贫寒,只读过一年书,但依旧阻挡不了董存瑞一身的热血,在抗日战争时期,董存瑞参加儿童团并被当选为儿童团长,13岁时因掩护有功,躲过日本军队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5岁时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小民兵。

1945年春,董存瑞参加了当地的抗日自卫队,同年7月参加了八路军,成为了一名人民战士。在后面的时间里,董存瑞担任军队的副班长,班长,不断荣获军队战功,荣获战勋,直到1947年的3月,在北平的整训期间,董存瑞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48年9月12日这一天,三大战役之一的首战“辽沈战役”在东北地区打响。病国殃民,势力腐败的国民党军队出现攻守不成的战况,实力大大减弱,为了反败为胜,歼灭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的领导下,采取“关门打狗”的战略方法把国民党围困在东北地区,各个歼灭。

为了更好地展开辽沈战役,解放隆化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河北省隆化县打响了解放战斗,这场战斗的胜利在解放隆化的基础上对于辽沈战役来说有着更重大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次战役上的战略构想,也是一条重要的解放通道。

1948年5月25日凌晨,河北省隆化县的天空虽泛蓝,但依旧星星点点,阵地周围一片寂静,阵地上的战士们都在等待着一声进攻地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红色信号腾空出现,人民解放军的炮火向着敌人力压而去,即使硝烟弥漫,炮火轰鸣,也挡不住人民解放军胜利地信号,那面红旗最终还是出现在了胜利的战点之上

可突来地转变,让人来不及思考。

战火连绵,没有结束的战斗也要继续开始,紧接着下午的第二枪即将打响。董存瑞所在的六连发起冲锋,就在继续前进时,暴雨般的子弹从桥上的暗堡扫射过来,战士们为了躲避子弹只能被暂时压在土坡的下面,等待着子弹扫射结束。

为了让后面的战友顺利前进,这时,作为班长的董存瑞和战友向团部申请出战,炸掉桥上的暗堡,而接到紧急命令的团部,最终允许让董存瑞前去炸掉碉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存瑞拿起炸药包,用手臂夹住,在战友郅顺义的掩火力护下,弯腰冲了出去,匍匐前进,再借着手榴弹的烟雾,站起来迅速向前冲,子弹雨越来越密,越来越快,不断从董存瑞耳边擦过。

为了继续完成炸掉暗堡的任务,董存瑞让战友在土堆后打掩护。而这时,董存瑞的腿被子弹打伤,鲜血直流,可在高度集中的精神下让他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继续向着战点前进。终于,董存瑞进入了暗堡的火力死角,但让人紧张的是,这个火力死角并没有任何可以放置炸药包的位置。

来不及思考,冲锋进攻的号角已在背后响起,又一次的进攻开始。看着一个个战友的倒下,董存瑞抱起炸药包迅速地冲到桥下毅然决然地直接开炸暗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当时紧跟着他的战友郅顺义回忆——董存瑞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下的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地贴着桥底,右手猛地拉燃导火线,自己紧张地看着这一切,就自己在扑向董存瑞的瞬间,被董存瑞厉声喊到“卧倒!卧倒!快卧倒!

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被成功炸毁,董存瑞当时的神情深深印在郅顺义的回忆里。解决了最大隐患又受到激励的军队,在最后的战争号角响起时,英勇前进,可在战火炮声,枪林弹雨的来回拉扯间,仿佛仍然可以看到董存瑞坚定从容的神情,仿佛依然能听到他的那声充满热血的大喊“为了新中国,冲啊~!

就这样,董存瑞以19岁的热血身躯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士们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为后面的辽沈战役打开了新的通道,为辽沈战役的成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更有“力量”和“意义”地题词

隆化区解放以后,党中央派冀察热辽军区的司令员程子华作为军队的代表,前往军区慰问奔赴在前线的战士们。可在程子华到达军区前线时,看到战士们没有一点喜悦,反而个个表情凝重,甚至悲痛难耐,眼前的情景让程子华感到惊讶,怀疑和奇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程子华经过自己的再三确认,不是战报问题后,前去团部询问情况,在经过大体的询问和了解后,程子华知道了班长董存瑞的英雄事迹,这让程子华很感动却又悲痛。

为了让董存瑞的“红色精神”得以延续,身为司令员的程子华决定把董存瑞的一切事迹让人记录整理下来,整理成文章,在全军通报表扬。

渐渐地,董存瑞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军队,整个军队的战士们备受鼓舞,最后传遍了全国,成为了家喻户晓,百姓广为传颂的抗战英雄。

董存瑞的精神和事迹让百姓们想要深深地铭记这位英雄,想要让这位英雄得到人民的缅怀和纪念。因此在隆化县的领导下,百万的人民百姓提出了为董存瑞题词的请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在1956年的冬天,河北省隆化县民政厅派出代表——纪兴坡,让他前往北京,请毛主席为董存瑞题词。接到任务的纪兴坡带着请求的书信,即刻前往中央办公厅。

当纪兴坡来到中央办公厅的时候,见到了一位前来接待他的干部,随即,纪兴坡就把这次前来的请求告诉了他,希望这次题词的请求能得到毛主席的同意。

随后,办公厅干部把这一题词请求传达给了毛主席。就在纪兴坡在满心期待着等结果的时候,那位办公厅干部从大厅里走出来告诉纪兴坡下一周再来。得知了下次再来的时间点后,让纪兴坡的心里有了着落,他觉得题词的这件事会顺利地进行。

可这件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如约而至的纪兴坡再一次来到了中央办公厅,可令他想不到的是,他本以为这一次是可以拿到题词的,但中央办公厅帮忙传达的干部这次却告诉他关于题词的这件事主席还没有决定好。听到这一回答的纪兴坡感到惊讶和恐慌,他没有想到在题词这件事情上,毛主席会有这么久,这么多的思考。直到最后,来来回回多次的等待,等来的却是毛主席婉拒题词这一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隆化县的纪兴坡把这一消息告诉给县领导,知道消息后的领导和百姓们感到很震惊,仿佛失去心理的支点。但更多的是让百姓们百思不得其解。

按照以往,毛主席会为一些英雄伟人题词以示尊重,缅怀,也会为一些有着重大意义,给中国带来新气象的事情题词以表纪念。可是能够得到国家重要领导人物的亲自题词,对于这些英雄伟人来说都是一种荣誉。

依旧焦急等待的纪兴坡终于在1957年6月初等到了结果。这一次,纪兴坡再次见到了优抚司司长,司长拿出了中央领导为董存瑞的题词,纪兴坡在看到“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这八个苍劲有力的字时很是高兴,可就在看到落款处是朱德总司令的时候,让纪兴坡愣了一下,顿时感到好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纪兴坡不禁去想毛主席这种处理方法的原因,受好奇驱使的纪兴坡马上询问司长,“为什么不是毛主席题词,反而是朱总司令的题词呢?”

随后,优抚司司长告诉了纪兴坡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毛主席不是不愿意为董存瑞题词,而是经过再三地考虑后,毛主席觉得自己为董存瑞题词还是有所不合适的,相反,让朱德总司令来为董存瑞题词是最合适的。

然后,司长把毛主席的解释告诉给纪兴坡——“刘胡兰同志和董存瑞同志都是国家的英雄,是我们的英雄,但刘胡兰是群众,董存瑞是军人,作为一名军人,自然是得到全军总司令的题词才更为妥当”毛主席的这一举动和解释,既表现出了国家对董存瑞烈士的纪念和缅怀,又体现出对朱德总司令的看重与尊重。同时,又赢得了人民百姓的信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队首长予董词,字字其意嘉董心。朱德总司令的题词对于纪念和缅怀董存瑞来说更适合,也更有意义。

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烈恩

为了更好地纪念董存瑞烈士,让这份红色精神继续延续。隆化县的人民决定自行为董存瑞修建烈士陵园。知道了这份修建计划的党中央给予了高度重视。就在1957年10月18日,董存瑞烈士纪念碑落成,同时朱德总司令为董存瑞的题词也被镶在纪念碑的正面。除此之外,曾经担任冀察热辽军区司令的萧克上将也亲自为墓园题名。

在后面的时间里,随着不断地翻新修建,隆化县政府已经修建了两座董存瑞烈士纪念馆,一座烈士陵园,一座英雄纪念馆。

虽然这两座纪念馆修建的时间不同,但建馆的初心和意义却一样。在这两座纪念馆的外面和里面都可以看到董存瑞的雕像,站在雕像面前,看着牺牲前从容无畏的身姿,感受到一代伟人的浩然正气,缅怀一代先烈的不朽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纪念英雄的方式不止这样。若说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的修建是让人民百姓“浏览”“认识”董存瑞的一生,那人物电影的拍摄就是让人民百姓“身临其境”“亲自感受”董存瑞的思想生命。

1955年1月1日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革命战争题材的经典电影《董存瑞》正式公映,这不仅仅是新中国传记电影的巅峰之作,也是更能真实展现演绎董存瑞的经典之作。

影片中的董存瑞以“鲜活”的形象,让观影人瞬间觉得存在历史回忆里的英雄“活”了过来,让观影人可以感受到董存瑞真如历史中所描述的那样可爱敬人,勇敢无畏,虽然不是天生完美无缺的英雄,但是一个在战斗中真正成长起来的战士。

电影《董存瑞》的制作,成功地让董存瑞的精神渗入到了一代又一代人民百姓的思想里,也成功地让董存瑞“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形象走入一代又一代人民百姓的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关于董存瑞的画作和书籍,让更多的学子,学者,更多的年轻力量,认识到董存瑞的英勇事迹,让他们在红色精神的影响下,继续传承英雄精神带来的思想品格。

回顾历史长河,在当时的年代里,无论环境怎样,英雄伟人所代表的“那一类”人都会积极面对困难,勇敢无畏,无私奉献。

即使自己的力量微弱,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无畏地力量聚集在一起时就足以抵御敌人。也正如诗人文天祥那样所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们正是如此。

芳烈长存,惊回首,高风亮节勖人民。董存瑞所拥有的“红色”精神,“红色”品质,值得延续;值得学习;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