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洋军阀的统治
1.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袁世凯上台后,临时政府进行改组,唐绍仪首任内阁总理,不少北洋官僚入阁。唐绍仪虽然是袁世凯的老朋友,但是因为他要求行使责任内阁的权力,不为袁世凯所容。唐绍仪的内阁只存在了两个多月就被迫下台了。在唐绍仪辞职时,同盟会的4个阁员也同时辞职。6月底,袁世凯任命他所更信得过的原外交总长陆征祥为内阁总理。到了9月里,内阁总理又改由袁世凯的心腹原任内务总长的赵秉钧担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盟会的领袖人物之一宋教仁,特别醉心于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他主张改组同盟会,扩大其组织,以求在选举中获得多数议席。在黄兴的赞同下,1912年8月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国民党仍奉孙中山为领袖,但以宋教仁为核心人物。宋教仁为了在选举中取得多数,把大批的政客和封建余孽拉入党内,并删除同盟会纲领中的革命内容。这样,同盟会就从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党变成以争取议会席位为唯一宗旨的国民党。1912年底,各省开始进行正式国会的议员选举。经过用各种方法竞争,国民党获得了国会议席中的大多数。宋教仁认为大局已定,可以成立以他为首的国民党的内阁。但是,1913年3月20日,他被内阁总理赵秉钧派人在上海火车站暗杀,伤重致死。

在刺杀宋教仁的同时,袁世凯同帝国主义列强的银行团进行借款谈判,取得帝国主义列强的财政支持。6月间,他下令罢免国民党的3个都督(江西的李烈钧、广东的胡汉民和安徽的柏文蔚),并且出动军队南下。在上海的孙中山、黄兴号召南方各省力量,起来反对袁世凯。不到两个月,这次"二次革命"就失败了。孙中山、黄兴等人被通缉,不得不再次出国流亡。

1913年7月底,袁世凯任命熊希龄为内阁总理。袁世凯的亲信把持内阁中的外交、内务、陆军、海军、交通等部。其余几个部的总长由进步党(同年5月由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合并而成)人担任。

1913年10月6日,在袁世凯的控制下,国会进行正式大总统的选举。在一天中连续3次投票,袁世凯才得到了法定当选的票数。黎元洪仍被选为副总统。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并把隶属于国民党的议员资格全部取消,以至国会无法召开会议。袁世凯用一批官僚政客组织政治会议、约法会议、参政院等御用机构,建立起个人独裁统治。

1914年5月1日,由袁世凯一手操纵的"约法会议"制定的《中华民国约法》公布,以代替《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分10章68条,以确认袁世凯专制独裁制度为基本特征,取消了国会制。它把总统的权力提高到如同封建皇帝一样。规定"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大总统有权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职官、宣战、媾和,"发布与法律有同等效力之教令"等。否定"三权分立"原则,把制宪大权集中于大总统。参议院的职能改为"应大总统之咨询,审议重要政务"。宪法草案经参议院审定后,"由大总统提出,于国民会议决定之"。"国民会议由大总统召集并解散之"。该法对人民权利都附加了"于法律范围内"的限制条件。袁世凯企图利用这个约法,为复辟封建帝制作准备,但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1915年1月1日,又公布了大总统选举法。按照这个选举法,大总统任期10年,并可连任。选举大总统是由参政院和立法院各推50人来进行,而且参政院"认为政治上有必要时",可以"议决现任大总统留任"而不用进行选举。再有一项奇特的规定是,继任大总统的候选名单由现任大总统预先确定,写在"嘉禾金简"上,密藏于"金匮石室"中;到选举时,打开石室,取出金简,人们只能照单"选举"。这就意味着袁世凯不但有了终身任总统的保证,而且可以将大总统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世凯不满足于大总统的职位,自1915年春开始,他在英、日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积极准备改行帝制。同年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宣布实行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规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袁世凯对外承认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并与日本订立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引起人民群众的广泛不满。他恢复帝制的倒行逆施,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

孙中山于1914年7月8日成立了中华革命党。这个党是秘密团体。孙中山在成立该党时提出划分"军政"、"训政"、"宪政"这3个时期的说法。该党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孙中山所建立的这个党以是否绝对服从领袖个人作为党员的唯一标准,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孙中山为总理,而黄兴拒绝担任协理。一些没有加入中华革命党的国民党人成立了欧事研究会。在1916年反袁世凯的斗争高潮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能够站在领导地位。反对袁氏帝制运动的领导权被进步党夺走。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首义,护国战争爆发。唐继尧向全国发布声讨袁世凯的通电,云南宣告独立。接着,贵州、广西也宣布独立。在全国反袁的浪潮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这场反对帝制、维护共和的战争具有革命性。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忧愤中因病死去。黎元洪就任大总统,段祺瑞为内阁总理。10月,冯国璋任副总统。

2.皖系军阀统治时期

自1916年袁世凯死至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北京政府基本上为皖系军阀段祺瑞把持。袁世凯死后,被他废除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恢复了,被袁解散的国会也重新召集了。在国会中有国民党的议员,也有进步党的议员。但这时他们已不自称为国民党和进步党。国民党议员组成为宪政商榷会;进步党人组成为宪法研究会,由此这一派被称为研究系,梁启超是宪法研究会的主要领袖人物。

1917年,黎元洪与段祺瑞发生了要不要参加欧洲战争的争执。段祺瑞在研究系议员们的支持下主张参战,黎元洪在研究系以外的多数议员支持下反对参战,南京的冯国璋也不赞成参战。5月里,黎元洪下令免除段祺瑞的内阁总理职务。段祺瑞也不示弱,他唆使安徽、奉天、山东、福建等8省军阀宣告"独立"。他自己则到天津,组成各省总参谋处,进行反黎元洪的活动。黎元洪求助于驻在徐州的军阀张勋。

张勋(1854-1923)原是清朝的江南提督。民国成立后,他和他的队伍仍然留着发辫,表示效忠清室。当黎元洪求救于他时,他认为复辟的机会来了。于是,张勋以调解黎、段冲突为名,带领3000名辫子军于6月14日入京。他让黎元洪下令解散了国会,6月30日晚入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决定恢复清帝国。深夜,张勋派兵占据火车站、邮电局等要地。同时派人劝黎元洪"奉还大政"。7月1日凌晨,张勋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率领康有为等人,拥12岁的溥仪重新登极。当天发布8道上谕,把民国六年改为宣统九年,易五色旗为龙旗,恢复清末官制。张勋自为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大权。复辟消息一传出,全国舆论哗然。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并命令各省革命党人出师讨逆。黎元洪拒绝与复辟派合作,逃入日本使馆避难。段祺瑞在张勋进京路过天津时,曾与之会谈,对张勋的复辟计划并未表示反对。他是想借张勋之力来解散国会,并把黎元洪赶下台,然后自己坐收渔人之利。在复辟丑剧上演时,段祺瑞于7月3日在马厂宣布讨伐张勋。7月14日,段祺瑞的军队进入北京,张勋、康有为等复辟派抱头鼠窜。溥仪再次宣布退位,段祺瑞重掌政府大权。史称张勋复辟的闹剧,不到半个月,就收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段祺瑞把自己打扮成了"再造共和"的英雄。黎元洪只能宣告辞去大总统职务。冯国璋以副总统资格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仍为内阁总理。在段祺瑞重新组织的内阁中,外交、内务、财政、司法、农商、教育各部都由研究系的政客担任,梁启超出任财政总长。由于南方几个省的地方军阀与北洋军阀的矛盾,段祺瑞的内阁只存在4个月就下台了。1918年3月,段祺瑞再任内阁总理。段祺瑞以他所更加亲信的官僚政客组成安福俱乐部,并在同年8月制造了一个国会,被称为安福国会。受段祺瑞的逼迫,冯国璋辞职退位。9月,安福国会另选前清老官僚徐世昌为大总统。段祺瑞则专任参战督办,直接掌握几个师的军队。

段祺瑞在掌握北京政府实权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为此,孙中山号召全国进行护法斗争。1917年7月中旬,他同廖仲恺、章炳麟等到广州,提出护法的宗旨是打倒假共和,建设新共和。8月25日,原国会的一部分议员在广州集会,因为人数不足,叫做非常国会。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决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通电否认冯国璋为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的北京政府,号召北伐。护法军政府所统辖及响应护法的军队约15万人,组成联军,10月在湖南与北洋军接战,开始了护法战争。11月下旬,陆荣廷等暗中与直系军阀谋和,并拉拢一些国会议员,用内部改组的方法,剥夺孙中山的领导权。1918年5月,桂系操纵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修正军政府组织法》,用总裁会议制代替大元帅制。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职务,离广州去上海。第一次护法战争失败。

1920年11月,孙中山回到广东,宣布重建军政府,继续执行护法职务。1921年4月,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5月5日宣誓就职。孙中山领导第二次护法战争,由于陈炯明的叛乱而失败。之后,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皖系军阀出卖中国主权,换取日本大量借款。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皖系统治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直系军阀利用人民群众的爱国情绪,利用皖系和其他派系的矛盾,在1920年7月直皖战争中将皖系打败。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谱写了历史新篇章。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