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判断一个人跟自己有无血缘关系?

一看姓氏,二看辈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看辈分?

这就不得不提到老祖宗的智慧了。

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就代表着个人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和辈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如今,有些父母不再按照辈分给孩子起名字。

子涵,子轩,子硕……

看似有关联的名字却毫无血缘关系。

是“按辈分取名”不流行了,还是其他原因?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古今的取名规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传千年的命名规则

在古代,家族观念极为重要,因此“姓”与“氏”成为身份标识的核心。

姓氏起源多样,或源于祖先封地,如“鲁”“齐”。

或因官职得姓,如“司马”“司徒”。

还有以技艺命名,如“陶”“屠”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字的使用也大有讲究。

古人名与字相互呼应,名多为长辈所起,用于长辈称呼或官方登记,而字则供平辈或晚辈使用,是社交场合的尊称。

名与字往往在意义上存在关联,或同义相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皆有光明之意;

或反义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愈”与“退”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名与字的搭配,既体现了个人的文化素养,又反映了家族的文化传承与期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排行也是命名不可忽视的规律。

兄弟姐妹间按长幼顺序取名,常在名字中嵌入排行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伯”“仲”“叔”“季”等,用以区分辈分与排行。

这种排行命名法既便于家族内部管理,又强化了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

除了伯仲叔季,字辈谱在维护家族秩序和社会伦理间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字辈谱的重要性

字辈谱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南北朝时期。

当时一些文化优越的大族子弟开始以字辈定名。

这种习俗在唐宋时期逐渐盛行,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明代的取名规则由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

朱元璋为每个儿子的后代制定了20个字的辈分表,从孙子辈开始依次使用。

子孙的名字通常为双名,第一个字为姓“朱”,第二个字为辈分字,第三个字则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木、火、土、金、水)选取,且每个字需对应相应的偏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朱元璋的长子懿文太子朱标为例,其子孙的辈分字为“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允”字辈为朱标之子,如建文帝朱允炆,名字中的“允”代表辈分,“炆”为火字旁,符合五行相生的规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如燕王朱棣的子孙,辈分字为“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其子朱高炽的名字中,“高”为辈分字,“炽”为火字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从朱棣从侄子朱允炆手里夺得江山以后,明代皇室子孙就按照这个备份表取名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明朝的江山到朱由检手里就结束了,后边的辈分表还没来得及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也是这样。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从胤字辈,最后一个字都是单布衣旁。

胤禔、胤祉、胤禛、胤禩、胤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从弘字辈。

其他兄弟有弘时,弘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字辈谱的出现,使得家族成员的辈分关系更加明确,有助于维护家族的长幼有序和尊卑有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字辈谱的制定与使用

字辈谱通常由家族中的长辈或有学问的人制定,往往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五言诗或七言诗。

每个字代表一代,子孙命名时按辈分依次选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绪年间,丁氏六修家乘,从第十三代开始将字辈定为:“惟我家谱,履历备详,原籍海州,肇始武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套字辈以四言的形式,叙述了丁氏家族的来历和变迁史以及对家族后世的期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贺龙元帅家族的字辈,贺氏先人贺从先,明末从军来湘。

第二代叫贺云贵。

第三代兄弟五人,分别以象、虎、龙、凤、凰名之。

除贺凰无出外,余者繁衍成洪家关贺氏四大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第四代起,贺氏宗族即以“大廷良土,文学兴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十六字排辈。

在桑植,贺氏宗族支脉繁多,盘根错节。

门第鼎盛,簪缨蝉联,世为吾邑望族”绝非虚妄。

贺龙乃贺氏第三代长房贺象之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采用字辈谱取名,明确长幼,就算是远房亲戚未曾谋面,光是看名字就知道二人关系所在。

在家族成员较多或家族分支复杂的情况下,字辈谱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例如,当家族的辈分字用尽时,可以采用“倒着取”的方式,即将辈分字倒过来使用。

按字辈取名在古代相当广泛,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要遵从字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代社会的农村,仍有许多人按照辈分取名字。

逢年过节还要给祖宗祠堂跪拜上香。

但在城市中,字辈谱似乎失效了。

这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字辈谱为何在农村流行?

一般来说,农村的亲戚都生活在一个村庄。

低头不见抬头见,见人都要打招呼。

有些人早婚早育,有些人晚婚晚育,孩子能差一辈儿。

为避免出现不分长幼的局面,字辈命名很有必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给孩子取名字往往寄托着父母的美好祝愿和愿景。

可农村人文化普及程度不高,给孩子取名抓耳挠腮也知道叫什么。

没有辈分要想两个字,有辈分只用想一个字。

字辈表是老祖宗定下来的,涵义自不会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也不妨有些家庭,在逃荒的过程中丢了根基,丢了族谱。

仅存的字辈用完之后,后代的名字起的随心所欲跟族谱毫无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一点,字辈表也是维系亲情的重要工具。

建国初期,国家因打仗丧失大量人口,那是一个人口极速增长的时代。

一个家庭生六七个,八九个孩子都是很正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八个兄弟姐妹的子孙后代延续下去,是个相当庞大的家族体系。

社会飞速发展,孩子各奔东西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字辈表就有效防止了这些后代忘记根基,忘记家族。

说城市人口摒弃了字辈表其实有点冤枉人家。

世家大族,文人雅士还是非常注重字辈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不按辈分取名字的父母,有可能是族谱丢的那一挂农村人走到了城市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也有些父母不喜欢字辈表中的字,就想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孩子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网络发达的年代,就算父母没什么文化也能借助电脑给孩子起一个符合五行且带有美好祝愿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就出现了许多,子涵,梓涵,紫涵,子轩,梓轩,紫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人们不再靠写信传达对家人的思念或者对家族的慰问。

有电话有微信,可以打语音也可以打视频,非常方便,根本不用担心长时间不见面乱辈分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一些远房亲戚本身情感就比较淡薄,大家都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也想不起来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前,大家注重家族观念,利用家族为个人造势。

现在,大家更注重个体能力,家族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有了更好,没有也可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的来说,有族谱的家族会更加重视字辈表的重要性。

没有族谱或者丢了字辈表的家庭就比较随意了。

重视传承是好事,但也要包容不愿按照字辈表起名或者没有字辈表的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文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