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下汤遗址的一处探方里,可以看到它经历了4个新石器文化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汤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汤遗址发掘现场。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汤遗址。一处10米乘10米的探方,边上留下了一道12级土阶,拾级而下,将连续“穿越”4个新石器文化时代,“回到”近1万年前。
  那时,这里已有村落,先人们种稻、建房、烧陶。如今,我们来到这一遗址,感受新石器时代的人间烟火,感悟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1
下汤遗址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全过程

下汤遗址最早发现于1984年。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目前发掘面积为2250平方米。
  沿着探方内侧的土阶,向下迈出第一步,脚就触及了好川文化时期的地层。这一时期距今已有4500年-4000年。考古工作者在地层中发现了有代表性的陶器,以及古稻田和环壕遗迹。
  往下走,可以看到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地层,距今约7000年-6000年。这一时期的先民在遗址里留下了陶鼎、陶豆残件,以及一些石器。
  继续往下,就是跨湖桥文化时期的地层,距今8300年-7000年,出土过这一时期留下的稻米和动物骨骼。
  走到底,就“来到”了上山文化时期,“闪回”近1万年前。上山文化以上山遗址命名,它形成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目
  前已知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遗址群。下汤遗址是遗址群中位置最南的一处。
  下汤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副主任仲召兵研究馆员介绍说,下汤遗址经历了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好川文化,贯穿了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始终。“它是我国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是我国万年文化独立起源、绵延发展的生动范例。”
  参与下汤考古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吕厚远研究员告诉记者,下汤遗址能够具备不同文化时期的连续地层,是罕见的研究样本。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表示,经历了新石器时代的全过程,下汤遗址可以说是全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唯一的。

2
遗存见证了丰富的“史前食谱”

事实上,下汤遗址里还有商周、唐宋、明清时期的遗迹。仲召兵说,这里地处相对独立的盆地,各种资源丰富,东西临水,靠近水源,但是又不易受到洪水侵袭,土地平坦,适合农耕,是一片适合居住的“风水宝地”。
  下汤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米,细细长长,很像现在的粳稻。这是上山时代留给后人的见证。
  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云飞研究员说,这些碳化稻米已经具备了驯化的特征。而在更深的未经人类扰动的生土层里,吕厚远团队已发现了距今4万年-2.7万年的野生稻遗存。
  收获的稻米如何处理?在下汤遗址的中心台地,先民留下了多个石磨盘,显然这里曾是一座“食物加工场”,加工的粮
  食以稻米为主,同时也有橡子、薏苡等。同时,猪、鹿、鸭、鳖等多种动物的遗存也见证了颇为丰富的“史前食谱”。
  文图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