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2025年“‘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启动仪式暨“光影看首都:电影中的‘大思政课’”首讲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活动现场,北京交通大学等7所新增高校参与了授旗仪式;电影《您的声音》总导演徐洁勤、主演刘缓等主创团队代表,畅谈幕后创作故事,为33所在京高校学生代表上了一堂特别的思政课。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主办,市政务和数据局、中国电影博物馆协办。这是北京市连续第三年实施该行动计划,实施两年来,累计举办各类活动2400余场,覆盖高校学生数十万人次,开创了文化育人新格局,打造了立德树人的“北京样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月31日,2025年“‘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启动仪式暨“光影看首都:电影中的‘大思政课’”首讲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受访者供图

推进七大行动,开展26个项目61项实践活动

启动仪式上部署了2025年度行动计划的工作安排。即日起至今年底,将全面推进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书香行7个大类,开展26个项目、61项具体实践活动。

其中,“信仰行”通过参加榜样进校园讲实践、学生进基层宣讲等活动,让学子亲身体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红色行”包含“觉醒年代”研学行、“青春拍客秀”等项目,结合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视频我来拍、红色展览我来看,引导高校学生参与首都文化建设。“古都行”拟为高校学生参与文物研究、现场考古、博物馆研学搭建平台。“文艺行”包括“戏聚高校 佳作有约”——精品演出进高校、“感悟光影之美”——影博校园行等项目,引导高校师生踊跃参与全市精品创作、影视文化创造等重点工作,共同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志愿行”将组织引导高校师生积极参与党和国家重大活动、大型赛会论坛和首都文化建设。“园区行”包含“导师助教进园区”“最美园区体验行”“我为园区献一策”等活动。“书香行”鼓励学子参与体验非遗技艺、走进实体书店、对话文化名家等活动。

记者了解到,相比往年,2025年的项目内容更丰富。增设“基层思政创新实践”“考古发掘”“长城志愿者”“文博心航”等创新活动,丰富项目内涵。

同时,文化资源更充沛。增加更多参与体验的文化新地标,将北大二院旧址、亮马河滨水空间、国家速滑馆、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等热门打卡点位纳入活动路线。扩充“文艺行”结对院团,由去年的9个文艺院团提升至13个,新增评剧院、杂技团、木偶剧院、河北梆子剧团,丰富文艺品类。

此外,策划设计更多参与感体验感强、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活动形式。增加影视文化展演、戏剧影视服装秀、文化骑行、诚信拍客节目录制等活动;紧扣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重要节点,策划举办各种活动。

北京交通大学等7所新增高校参加授旗仪式

2025年,将有更多首都高校参与到行动之中。在去年26所高校基础上,新增北京交通大学等7所参与高校,参与高校增至33所。其中还包括北京城市学院、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等民办高校、职业院校。预计将覆盖更多大学生,相比去年大幅增加,参与人数更多、覆盖高校更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场,北京交通大学等7所新增高校参加授旗仪式。受访者供图

作为去年参与行动计划的高校代表之一,北京大学对去年的活动成果进行了现场展示。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介绍,去年,北京大学系统策划“红色行”“古都行”等“七大行”下的12个项目、26个活动。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将新生第一课开设在北大红楼、北京中轴线等地,组织40多家院系3000余名新生实地调研五史的主题主线。历史学系、考古学院师生整建制投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修复工作中,运用数字建模技术打造了长城“研究性修缮”工作等遗产保护的“北大方案”。暑假期间,学校还组织7支实践团队、200余位师生奔赴平谷区,下乡进行为期28天的驻点实践,开展14次助农志愿服务专项行动。

过去的一年,行动计划收获颇丰,形成一系列具有首都特色的立德树人创新成果。结集汇编学生理论成果、红色文化研究文章数百篇,创意短视频、中轴线相关文创设计千余件,《天之骄子》等一批结对创排的学生文艺作品在曹禺剧场、北京艺术中心上演。

“行动计划以学生为主体,是我这一年感受到的最突出的特点。在行动中,学生穿着戏服在台上进行表演、学生作为志愿者进行讲解服务、学生作为演员登上北京人艺的舞台,让学生真正能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受文化的力量,感受首都的力量。”北京市委常委、市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表示,希望行动在今后继续支持青年学子多走出校园,用自己的方式和这座城市互动,在实践中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创,用青年视角为新时代首都发展书写新的注脚。

《您的声音》主创团队畅谈幕后故事

“一年前,还是一个‘接诉即办’小白的我,心中也有一个大问号。这一年来,从调研、拍摄、剪辑到成片,这次创作经历刷新了我对政府工作的认知。我们沉浸式地调研两个多月,密集走访100多位接诉即办相关的一线工作人员,走进每一个人的办公室,面对面聊天。”启动仪式现场,“光影看首都:电影中的大思政课”首次开讲。从《您的声音》看“人民城市”,电影《您的声音》总导演徐洁勤分享了电影创作的幕后故事。

《您的声音》是以接诉即办为主题的纪录电影,近日面向全国公映。影片聚焦世界超大城市治理的共性问题,以北京“12345市民热线”为背景,讲述了“接诉即办”机制如何倾听市民声音,受理市民诉求。

“电影中,我和王梓莹以‘老’师傅带‘新’徒弟的方式本色出演。影片把我们基层工作者和市民连在了一起。上映后,不少市民特意打来电话慰问,说‘心疼我们,给我们点赞’,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与市民的双向奔赴。”《您的声音》主演、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值班长刘缓在现场分享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3所首都高校师生代表共上这堂“大思政课”。受访者供图

徐洁勤说,纪录电影最该记录当下、记录时代变革。这部片子和以往影片都不同,片中没有一位演员,所有的人物都仅仅是在“做自己”。“影片上映后,我曾收到观众这样的评价,‘别的片子,是走出电影院感觉回到了生活,而这部片子,是走进电影院就像走进了自己的生活,这种感觉很久违。’”

依托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的“光影看首都——电影中的大思政课”系列活动,是本年度行动计划“文艺行”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的有力探索。

除了电影主创团队,在这堂“大思政课”上,北京一零一中昌平实验学校学生张伟泽,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魏楚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盖逸馨,也结合亲身经历,以不同视角解析“接诉即办”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用真实鲜活的故事将这堂课讲透讲活。

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