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联招聘数据显示:

72%的中层管理者每天工作超12小时,但团队人效同比反降18%——你不是在管理,是在慢性自杀!

为什么这样说?

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你不会管人。

管不住人,你就自己干到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流领导的4大管人秘籍。

01

睁眼法



睁眼法的核心,是要做到“心中有数”,万事别说的太开。

大事上保持敏锐,小事上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一竿子打死。

给人一条活路,也是给自己一条后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盯紧大事不放松

作为领导,你必须清楚什么是“大事”。

大事是那些决定团队生死存亡、影响长远发展的关键任务。

比如,项目的核心决策、资源的分配、重要客户的维护等。这些事,你必须亲自过问,甚至亲力亲为。

因为大事一旦出错,后果往往是不可逆的。你放权给别人,别人未必能扛得住。

我相信看过电影的你肯定有所了解,春节档《哪吒 2》的现象级爆火,就离不开导演饺子对关键大事的精准把控。 这部影片特效制作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饺子曾尝试将特效外包给国际团队,却因文化差异和对方用 “三流人员应付”,效果不尽人意。 他果断调整策略,回归国内团队。 像影片中一根束缚海妖的锁链特效,团队耗时半年独立设计程序,只为让每条锁链动态独立运算,呈现出最真实的效果。 饺子在这类决定影片视觉效果与口碑的大事上亲力亲为,才打造出震撼观众的视觉盛宴,斩获 百亿亿票房。 若饺子未在特效等关键大事上深度参与,《哪吒 2》恐难以脱颖而出 。

(2) 小事放手促成长

小事是什么?是那些琐碎、重复、不涉及核心利益的事务。

比如,日常的考勤、文件的格式、会议的记录等。这些事,领导不必事必躬亲,否则只会让自己陷入“忙而无功”的泥潭。

聪明的领导懂得“抓大放小”,把小事交给下属去处理。

这样不仅能解放自己的精力,还能培养下属的责任感和能力。

02

放权术



管理中最难的不是做事,而是放权。

很多管理者总是抱怨下属能力不足,却从未反思:你是否给过他们足够的机会?

放权,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有所取舍。

放得好,团队效率倍增;放不好,团队分崩离析。

(1)标准先行,过程放手

放权,有策略地放手。

首先,你要明确标准——任务的目标是什么?完成的标准是什么?时间节点是什么?这些都要提前说清楚。

标准明确了,过程就可以放手。让下属自己去思考、去执行。

你只需要在关键节点上检查进度,确保方向不偏。

这样既能激发下属的主动性,又能避免微观管理的弊端。

(2)结果导向,责权分明

放权的另一个关键是“结果导向”。

你要让下属明白,他们的工作成果直接关系到团队的成败。

同时,责权要分明——谁负责什么,谁承担什么,清清楚楚。

比如,某个项目失败了,责任在谁?是执行不力,还是决策失误?只有责权分明,才能避免“集体背锅”的尴尬局面。

(3)信任为本,监督为辅

放权的前提是信任。

如果你对下属缺乏信任,放权只会让你更加焦虑。但信任不等于放任,监督是必要的。

可以通过定期汇报、随机抽查等方式,确保下属的工作在可控范围内。

说到这,我想提一下丰田 “安灯系统”(Andon Cord)。

在丰田的生产线上,每个员工都有权力拉动 “安灯绳”。 这一举措意味着,当员工发现生产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设备故障等异常情况时,有权立即停止生产线。 在这个过程中,员工被充分授权去判断和处理现场问题,而管理层则给予信任。

类比到企业里,在项目执行中,领导可以借鉴这种模式。

例如在销售项目里,企业可以事先预先设定:

若客户提出关键需求变更,导致项目成本增加超15%,或竞争对手恶意低价抢夺核心客户,一线销售人员有权暂停销售流程,及时汇报。

销售主管赋予销售人员价格弹性区间内自主决策优惠、调配小额推广资源等权力。

同时通过每日进度汇报、每周例会监督,确保销售项目可控,让销售人员灵活应对市场,保障销售目标实现 。

03

问责鞭



管理中最尴尬的不是没人干活,而是干了活却没人负责。

很多团队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却是“人人有责,人人无责”。

结果就是:制度成了摆设,团队没了规矩。

但很多管理者却用错了方式:要么问责不到位,要么问责过度。

真正的问责,不是秋后算账,而是让每个人都知道:责任到人,奖惩分明。

(1)问责到人,别集体背锅

因为集体背锅等于没人背锅,最后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

作为领导,你必须问责到人——谁的责任,谁承担后果。

比如,项目延期了,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策划不力,还是执行拖沓?

只有问责到人,才能让团队成员真正重视自己的职责。

(2)奖惩分明,别做老好人

很多领导喜欢做“老好人”,出了问题不批评,做得好也不表扬。

这种做法看似和谐,实则危害极大。

因为奖惩不明,会让团队失去动力和方向。

正确的做法是:

做得好,公开表扬,甚至给予物质奖励;做得差,及时批评,甚至给予惩罚。

只有这样,团队才能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竞争氛围。

(3)反馈及时,问题不烂尾

问责的关键在于及时反馈。

问题出现了,你要第一时间指出,并给出改进建议。

如果等到问题“烂尾”了才去处理,不仅解决起来更困难,还会让团队对你的领导能力产生怀疑。

(4)狠抓敢罚,制度不当摆设

制度的意义在于执行,而不是挂在墙上当摆设。

很多团队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执行起来却总是打折扣。这是因为管理者缺乏“狠抓敢罚”的决心。

作为领导,你必须让团队明白:制度不是儿戏,违反制度就要付出代价。

无论是迟到早退,还是工作失误,只要触犯了规则,就必须按照制度处理。

只有这样,制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团队才会敬畏规则。

我们来看看曾备受关注的格力“三斩令” 事件。

一名高学历的硕士生,自恃才华出众,在工作中违反了格力严格的规章制度。

董明珠得知此事后,快刀斩乱麻,毫不犹豫地发出 “三斩令”,坚决将其开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看海尔怒砸冰箱。

在海尔发展过程中,也曾面临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张瑞敏发现部分员工对产品质量标准执行不严格,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

于是,他采取了严厉的问责措施。将一批存在质量问题的冰箱全部砸毁,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这一举措引起了巨大震动,此后海尔的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逐渐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

04

暖心术



管理中最难的不是管人,而是管心。

很多管理者总是把团队当成工具,却忘了:

人是有感情的,心是需要温暖的。

一流的团队,不是靠制度约束出来的,而是靠人心凝聚出来的。

作为管理者,你不仅要关注业绩,更要关注团队的情绪和需求。

(1)话,说到位

管理不仅是管事情,更是管人心。

作为管理者,你必须学会说话。

该表扬的时候不吝啬赞美,该批评的时候不回避问题。让下属感受到你的真诚和关怀。

(2)事,做到位

光说不练假把式。

作为管理者,你必须以身作则。要求下属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只有这样,下属才会真正信服你。

(3)钱,给到位

谈钱不伤感情,不谈钱才伤感情。

作为管理者,你必须为团队争取合理的利益。让下属看到:跟着你干,不仅有前途,还有钱途。

(4)誉,夸到位

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

作为管理者,你必须学会夸人。

不仅要夸结果,还要夸过程;不仅要夸能力,还要夸态度。让下属感受到:他的努力,你都看在眼里。

(5)发展,保证到位

下属跟着你,不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更是为了未来的发展。

作为管理者,你必须为团队提供成长的机会。

那该如何真正去关注、保证下属呢?

微软的 Viva Insights 情绪洞察系统,为企业关注员工情绪需求提供了有效手段。

该系统通过分析员工邮件、即时通讯记录等数据,洞察员工工作压力、协作情况和情绪状态。 比如,发现某团队成员深夜频繁回复工作邮件且与同事沟通减少,可能意味着工作压力大。 管理者借助数据主动与员工沟通,了解困难并提供支持。同时,利用系统为员工制定个性化发展规划。

企业可借鉴微软做法,通过定期员工满意度调查、一对一沟通等了解员工情绪和需求。

对压力大的员工合理调整任务,对有晋升潜力的员工制定培养计划,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促进团队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