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中的汉中围城
1863年初春,太平军扶王陈得才率领部队,一步步逼近汉中城。这座位于西北的军事重镇,此刻已经摇摇欲坠。城里的情况更是乱成一团。陕西布政使毛震寿,本该坐镇汉中指挥守城,却早早找了个理由溜了。他打着“互为犄角”的旗号,带着随从和几箱子细软,跑到几十里外的城固县官衙躲了起来。

临走时,他留下几句冠冕堂皇的话,说是要统筹全局,可实际上就是把汉中这座孤城丢给了城里的守军和百姓,让他们自生自灭。城外的太平军一天天靠近,城内的军民却连个像样的主心骨都找不到,只能眼睁睁看着局势恶化。
真正管事的汉中知府周蕃寿也没心思守城。他一听说太平军来了,第一反应不是调兵遣将,而是忙着给自己捞好处。他派人挨家挨户敲富户的门,勒令他们交出银子,说是捐了钱就能保住自家房子不被拆去修城防。那些交不起钱的,眼看着自家院墙被拆得七零八落,砖头瓦片堆了一地,连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剩下。

富户们咬牙拿出银子,周蕃寿却把这些钱一股脑儿塞进自己腰包,连账都不记清楚。到后来太平军兵临城下,他见势头不对,又急匆匆下令放火烧城郊,说是要阻止敌人靠近。火势一起,风助火威,城外大片民居瞬间被吞没,半城屋舍化成焦黑的废墟,浓烟滚滚冲天,连城墙上的守兵都呛得直咳嗽。
火烧完之后,城郊的景象惨不忍睹。原本整齐排列的房屋只剩下断壁残垣,烧焦的木梁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百姓们从藏身的地方钻出来,挤在这些废墟中间,身上裹着破棉被,脚边堆着仅剩的几件家当。

与此同时,周蕃寿却在府衙里忙得不亦乐乎。他让人把搜刮来的银子装进木箱,一锭锭白花花的银子被码得整整齐齐,箱子外还裹上油布防潮。衙役们跑前跑后,把一箱箱银子搬到后院堆好,旁边还放着几袋粮食和干肉,显然是为他逃跑准备的。
太平军的铁腕围困
陈得才率领的太平军浩浩荡荡抵达汉中城下,这支部队人数多达二十万,与此同时,蓝大顺统领的滇军也加入了围困的行列。两支军队配合默契,将汉中城围得严严实实,城外的每一个出口都被封锁,连一条小路都难以通行。
陈得才选择将指挥部设在城东的金华寺,这座寺庙地势较高,便于观察城内动静。他每天清晨都会召集将士在寺庙前的空地上操练,喊杀声此起彼伏。

在这场围困中,赖文光的表现尤为突出。这位后来成为捻军领袖的将领,当时已是陈得才麾下的一员猛将。他在仔细观察地形后,向陈得才提议在汉江南岸布下伏兵。汉江水流湍急,地势险要,是川军援兵可能经过的必经之路。陈得才采纳了他的建议,派出一支精锐部队埋伏在南岸的芦苇丛中。
果不其然,不久后川军前来增援,刚一靠近江边,就被太平军的伏兵杀得措手不及。川军丢下数百具尸体,剩余的士兵慌乱逃散,连武器装备都来不及带走。这一战让清军的援兵计划彻底落空,汉中城更加孤立无援。

赖文光还不满足于此,他又提出利用油坊街附近的河湾地形作战。这片区域水势湍急,河道狭窄,他建议效仿当年石达开在鄱阳湖的战术,用水势阻断敌军补给线。陈得才听后当即下令派兵驻守河湾,果然让清军后续的救援行动再无机会靠近。
城里饿殍遍地
随着围城持续数月,汉中城内的粮食储备逐渐告急。原本城中储存的粮草足够支撑三年,这是汉中作为军事重镇的战略储备。知府周蕃寿却将这些粮食当作敛财的工具。他先是克扣守军的军饷,把本该发给士兵的粮食私自扣下,转手卖给城内的粮商换取银子。接着,他又派人将粮仓里的存粮偷偷运出城外,卖给周边地区的黑市商人,换来的钱财全数装进自己的箱子。

到围城中期,粮仓里只剩下薄薄一层稻壳,连老鼠都找不到多少吃的。饥民们聚集在文庙的廊柱下,衣衫褴褛,手里拿着破碗,眼巴巴地看着衙役们将最后几车稻米运往军营。这些粮食名义上是给守军补充体力,可实际上大部分都被周蕃寿挪用,剩下的才勉强分到士兵手里。
城内的绝望在一天天加剧。一名年轻书生看不下去这一切,趁着夜色爬上城墙,用匕首在青石上刻下“官仓鼠雀肥,饿殍满街衢”十个大字。字迹歪歪斜斜,带着血迹,显然是用尽全力刻下的。第二天清晨,巡逻的清兵发现了这些字,当场将书生拖下来,用木棍活活打死。

他的尸体被扔在城墙脚下,很快就冻得硬邦邦的,没人敢去收尸。与此同时,城外的太平军却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攻城。蓝成春,这位祜王,早年在庐州保卫战中就以擅长地道战闻名,如今他带着工匠日夜赶制云梯。这些云梯用坚韧的竹木制成,每架长达数丈,顶部绑着铁钩,专门用来攀爬汉中的高墙。
城内的百姓在这场饥荒中各寻出路。一些人选择守在家中,把仅剩的粮食藏在地板下,每天只吃一点,希望能撑到战事结束。还有些人拖家带口试图逃离,他们背着破旧的包裹,沿着城墙根摸索出路,可往往还没走远就被太平军的斥候抓住,只能无奈返回。

另有一些年轻人走投无路,干脆加入清军当兵,只为能分到一口饭吃。这些新兵大多没经过训练,手里拿着生锈的长矛,被派到城头站岗,可连敌人的影子都没看清,就已经被饿得头晕眼花。城内街道上,饥饿的百姓开始翻找一切能吃的东西,树皮被剥得干干净净,连路边的枯草都被嚼过。
城破那一夜
1863年8月20日的深夜,卢又雄率领的叛军在这天夜里突然倒戈,他们趁着夜色在北门点燃了火把,火光迅速蔓延开来,烧毁了北门的木制城楼和附近的防御工事。浓烟滚滚中,城墙上的清兵还没来得及反应,太平军已经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陈得才亲自指挥部队,从北门缺口蜂拥而入,二十万大军如潮水般冲进城内,脚步声震得地面微微颤抖。清军守兵试图抵抗,但人数悬殊太大,很快就被太平军的刀枪逼退,城内的街道迅速被占领。天亮时分,陈得才骑着战马进入东关,这里的街道已经被先前周蕃寿下令烧毁的火势熏得一片焦黑。
赖文光紧随其后,带着一队士兵清理城内的尸体。这些饿殍大多是围城期间饿死的百姓,身体瘦得只剩皮包骨头,手指深深嵌入青石板的缝隙里,显然是临死前还在拼命挣扎。太平军进城后,街道上堆满了这样的遗体,清理工作刻不容缓。陈得才下令以每具尸体二百文的价格,雇佣城内幸存的百姓协助清运。

这些百姓拖着疲惫的身体,用破旧的木板车将尸体一车车运到城外。几天之内,城外陆续堆起了四座巨大的“万人冢”,每一座都是用黄土夯实而成,上面插着几根简陋的木牌,记录下这场战争的残酷代价。清理过程中,太平军士兵还发现了一些清兵的遗物,比如散落在街角的破盔甲和断矛,这些都被收缴起来,堆放在东关的空地上,准备日后分配给部队使用。
开仓放粮与后续命运
陈得才占领汉中后,第一时间带人进入府衙,翻查周蕃寿留下的账册。这些账册记录了知府多年来的贪污明细,密密麻麻的数字显示,他私吞的军饷和税银加起来,竟然足够十万大军吃上整整半年。

陈得才立刻下令打开城内的粮仓,将仅剩的粮食分发给饥饿的百姓。太平军士兵挨家挨户通知,组织人手将一袋袋稻米和麦子运到文庙分发,几天之内,城内的饥民终于吃上了久违的热饭。
与此同时,他特意派人检查了城固县的粮仓,发现里面还囤积着不少粮食,显然是毛震寿逃跑时来不及带走的。他下令将这些粮仓封存,不许动用,并让人传话出去,说是要留给毛震寿“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官仓”,以此羞辱这位弃城而逃的清廷官员。

远在南京的洪秀全此时正焦头烂额,天京被清军围困已久,城内的粮食和兵力都捉襟见肘。他派出的信使根本无法突破重围,自然也无暇关注汉中这边的情况。汉中的胜利却实实在在地为太平天国争取了宝贵的喘息时间。陈得才占领汉中后,不仅稳定了西北战线,还通过缴获的物资补充了部队的给养,让太平军得以继续作战半年之久。
到了1864年春天,洪秀全下诏命陈得才率军东援天京,希望借助他的力量解天京之围。陈得才接到命令后,立即整顿部队,带着汉中战场的士兵和物资东进。然而,天京的局势已经无可挽回,同年7月,天京被清军攻陷,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的核心彻底瓦解。

失去天京后,陈得才带着残部转战安徽一带,与清军展开了数次激战。11月,他在霍山附近遭遇清军围剿,部队损失惨重,粮草断绝,身边只剩数百名士兵。最终,他选择自尽。
参考资料:[1]陈炳章.太平军远征西北[J].兰州学刊,1983(2):57-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