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房价、交通拥堵,一直是困扰很多人的难题,如今常住人口连续两年净流出、多个单位搬迁,更是与“国际新城”格格不入。

与此同时,一个庞大的地下交通枢纽“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将于2025年投入使用,这不禁让人有些疑惑,这个比400个足球场还大的地下交通枢纽真的能缓解“城市病”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这个巨大的地下交通枢纽,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它规模庞大、技术领先,而且肩负着重要的国家发展任务。

但同时,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也备受争议,因为在北京的街头,到处都能看到“国际新城”的广告牌。

四合院里,老人们望着这些广告牌,疑惑不解:“人都往外走了,地底下盖这么大的楼,到底是为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显示,北京常住人口已经连续两年净流出,而且一些非首都功能也在不断转移,2024年就有17家单位搬走。

当年大家也曾质疑浦东开发,但那种目光短浅的担忧往往会忽略更长远的战略考虑。

副中心站的建设不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交通问题,更是为了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这盘棋的布局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并非横空出世,早在正式文件出台前,相关规划就已启动。

通过长达50年的数据模拟,即使以最保守的估计,到2035年京津冀核心区域的每日通勤人次也将超过5000万。

为此,提前规划建设的副中心站,正是着眼于迎接这一庞大交通需求的关键举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下“钢铁巨兽”的诞生

副中心站拥有128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深度达32米,并设有160多个出入口,它凝结了中国工程建设的最高水平,用上了许多先进技术。

同时,副中心站不是一个单纯的火车站,而是按照“站城融合”的思路,把交通和城市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建成一个集交通、购物、居住等功能于一身的超级综合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面上,十面“京帆”高高飘扬,这不仅是热门拍照景点,也预示着未来这里将出现高级公寓、高档写字楼、国际会展中心等,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城市画卷。

地下的空间也非常惊人,足有128万平方米,这里汇集了7条地铁线、15条公交线路,以及各种方便生活的商店,像一只巨大的“八爪鱼”一样。

它将四面八方的交通线路延伸到京津冀地区的各个角落,四通八达,非常便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百多个出入口,其中有60个直接连接地面上的建筑物,这意味着人们可以从家里乘电梯直达地铁站,轻松换乘地铁,免去了很多麻烦。

为了克服复杂的地质难题,建设者们投入了大量心血,因为北京地下水层的结构就像洋葱一样层层叠叠,挖到30米深,水流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涌出。

面对汹涌的地下水,建设团队巧妙运用“土钉墙+地连墙”的组合方案,如同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堡垒,有效阻止了地下水的渗入,保证了工程枢纽的安全稳固。

不仅如此,他们还开发出一种72小时不凝固的“神仙混凝土”,这种特殊混凝土配方历经上百次试验才最终确定,为钢管柱的精准安装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地基处理上,混凝土桩与钢管柱的巧妙结合,更进一步加强了地面建筑的牢固程度。

为了更好地保障火车站的消防安全,施工团队借鉴了地铁站的成功经验,在火车站站台安装了升级版的防火屏蔽门。

这种防火门非常坚固,可以在1000度的高温下坚持半小时,就像守护地宫的火麒麟一样,保护乘客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施工方还采用了BIM技术,将整个施工过程在电脑上进行模拟,这让施工效率提高了30%,同时也确保了每一个细节的精准和安全。

项目方表示,精装修的样板区已经完成了,现代化的设计风格加上舒适的候车区域,相信未来的乘客可以享受到更方便舒适的出行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下三层的设计巧妙地提升了换乘效率,这种设计理念类似“轨道交通版乐高”,使换乘如同搭积木一样方便快捷。

地下一层是汇集各种美食的餐饮商业区,方便乘客用餐和购物;

地下二层则是高效的换乘区域,地铁和铁路的安检合并在一起,乘客只需一次安检,省去了多次刷证和排队的麻烦,整个过程快速便捷,大约只需三分钟即可完成;

地下三层是整个交通枢纽的核心区域,这里设有8个站台和14条轨道,如同一个巨大的地下铁路中心,这个区域深达32米,各种轨道交通线路在此交汇,实现了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

这个深度相当于十层楼的高度,将所有交通工具紧密相连,为乘客提供极大的便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副中心站驱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副中心站的建成,将会大大方便京津冀地区的交通,就像一根“金线”把北京、天津、雄安这些重要城市串起来,让它们发展得更好,互相合作更紧密。

从副中心站出发,去首都机场只要15分钟,去大兴机场和唐山35分钟,去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就能到。

这样一来,就像有了“任意门”,人们来往更加方便快捷,能更好地促进工作、旅游,减少各种限制,让资源流动更顺畅,配置更合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雄安新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区域,未来将通过便利的交通网络,吸引更多投资和各类人才,从而实现更快速的发展。

京津冀地区的物流和人员流动会更加顺畅,就像一条条高速公路,连接起各个城市的发展,最终形成北方地区区域经济融合的典范,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雄安新区的发展将加速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副中心站不仅仅是方便大家出行的地方,更是能带动周边商业发展的强大引擎,这里有超大的商业区域,总面积达到139万平方米,预计每年光是租金收入就能接近一百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府井WELLTOWN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开业,规划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它将成为北京奥特莱斯中的领先者,预计引入500个品牌,超过一半的空间将用于娱乐和儿童游乐设施,这也预示着王府井可能成为北京最大的商圈。

更重要的是,副中心站的建成将有力促进京津冀三地形成更合理的产业布局。

北京的写字楼可以集中发展高科技和精密产业,河北的厂房则专注于生产制造,而天津的港口负责对外贸易运输。

这样,京津冀三地就能明确分工,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建设一个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下城的建成就像开通了一条货运高速公路,专门服务于环绕北京的产业园区,运货更加方便快捷,预计运输成本将大幅降低,节省大约40%,效果显著。

根据统计,仅河北省每年就能省下280亿元的物流费用,这笔钱可以投入到其他经济建设中,有力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向未来的城市样本

北京副中心站的建设,展现了中国强大的基建能力和城市规划水平,更体现了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和坚定信心。

“站城融合”的理念巧妙地将交通设施藏于地下,释放出更多地面空间,有助于缓解居住压力,最终实现“缝合城市”的愿景。

这一做法也为全球其他城市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展示了如何将交通枢纽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副中心站的设计目标使用三百年,要像纽约中央车站和伦敦帕丁顿车站那样,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现在担心它将来没人使用,就像清朝人担心5G基站一样没必要。

相信等到副中心站正式启用后,这里肯定会非常热闹,人来人往车辆穿梭,会展现出一幅现代版的繁华景象。

参考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