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5年,已经在刘邦手下混的风生水起的韩信,接到了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刘邦安排他去攻打魏国。
为什么说这个任务很艰巨呢,原因有三:
第一,魏国作为防守方,是以逸待劳
第二,魏国的地盘被黄河环绕,人家能凭借天险防守;
第三,刘邦只能给韩信两万人的预算;
一般将领接到这个任务,可能就该考虑失败了怎么办了,但是韩信却欣然领兵。
那么韩信为啥不担心这个任务无法完成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韩信带兵打仗,首重情报,因此他清楚的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以及敌人的基本布置。
当时据韩信调查,他要想越过黄河攻打魏国,理论上有三条路,分别是不利于大部队穿越的龙门渡,容易进退两难的风陵渡,以及非常适合大部队渡河的蒲津渡。
如果魏国那边的领兵之将兵员充沛,又非常谨慎,他必然会每个渡口都派重兵把守,因为防守这事不能有侥幸心理。
但是当时魏国的兵马有限,能被派出来,在黄河沿线的三个渡口防御韩信的人,只有三万人。
不过虽然当时负责领兵防御的人,是率领几千人就能一连攻下二十多座城池的魏豹,但是韩信当时的名声已经在外,曹豹并不敢平均分散兵力到三个渡口,而是打算把兵力集中起来,重点防守韩信的主力。
如果韩信当时和曹豹硬碰硬,可能未必能胜,即使惨胜,也无法完成刘邦交给他的任务,那么当时韩信是怎么做的呢?
他亲自带了一万人,大张旗鼓的在蒲津渡驻扎,然后热火朝天的准备渡河,正在观望的曹豹一看,韩信果然是要走最适合渡河的蒲津渡,于是就把三万人都放在了蒲津渡。
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韩信这边只是佯攻,他另外安排了一万人,偷偷从龙门渡过了黄河,如果这一万人偷渡之后,直接去进攻曹豹,那么曹豹仍然有机会守住蒲津渡,因为曹豹人数占优,又是以逸待劳,还修建了一些防御工事。
因此韩信没这么玩,而是让这支部队直接奔袭曹豹身后的老巢安邑,安邑那边因为不知道韩信会玩这么一出,结果疏于防范之下,很快就被韩信安排的人给拿下了。
此时进攻安邑的韩信军只有一万人,如果曹豹知道详情,那么完全可以继续在蒲津渡防守,然后来个瓮中捉鳖,慢慢吃掉韩信这一支孤军。
但是当时曹豹慌了,因为安邑的失陷,很容易会给他的后勤补给带来麻烦,而且他也不认为韩信会分兵过黄河,那支跨过黄河,直接偷袭他老巢的部队,一定就是韩信的绝对主力。
在作出了这种错误的研判之后,曹豹立刻带着三万人从蒲津渡回去争安邑。
韩信一看防守渡口的人马,已经被曹豹全都带走,于是他果断从蒲津渡渡河,然后缀在曹豹后面,和那一支破安邑的一万人,对曹豹这三万人来了个两面夹击。
本来实力就差,此时还人心惶惶,又没有了防守优势的曹宝军,自然是败的一败涂地。
一般人对于韩信的了解,可能就只有背水一战,和垓下之围,但其实这场破魏之战也很有代表性。
战前的情报搜集,战略布置,战时的时机把握,用兵安排,无一不精彩,无一不经典,韩信凭此一战就足以证明他的实力,不过这一战终归有点简单,那一战才能真正展现韩信为什么被称为“兵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