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洒在兰州市福寿园新奠基的“崇军广场”上,工人们正在忙碌地浇筑地基。这座投资400余万元、占地1105平方米的广场,未来将成为退役军人专属墓地的核心区域。这一幕,让许多老兵湿润了眼眶——他们等待的,不仅是一块安息之地,更是一份国家对军人奉献的永恒铭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是退役军人公墓?

退役军人公墓,是国家为现役和退役军人规划建设的公益性安葬设施,旨在以庄重、统一的形式,褒扬军人的牺牲与贡献。与烈士陵园不同,烈士陵园主要安葬因公牺牲的烈士,而退役军人公墓则面向更广泛的群体,包括普通退役军人和自然死亡的军人。这一概念在《退役军人保障法》第64条中被明确提出:“国家推进军人公墓建设,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去世后,可以安葬在军人公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什么样的退役军人算“符合条件”?目前政策尚未明确细则。从现有讨论来看,基本门槛是“合法合规服役”,即未被开除军籍或存在严重违纪行为。此外,服役年限、是否参战、立功受奖情况、是否在艰苦边远地区服役等因素,可能成为优先准入的参考。例如,曾在西藏服役的老兵提到,早年因交通不便,牺牲的战友只能就地安葬,家属多年无法祭扫,若有统一公墓,既能解决实际问题,也能凝聚社会对军人的敬意。

实施的可能性有多大?

从政策层面看,退役军人公墓的落地已进入倒计时。《“十四五”社会服务设施兜底线工程实施方案》明确要求,2025年前推进军人公墓建设。地方试点也在加速——兰州“崇军广场”不仅规划了英烈墙和主题雕塑,还将为困难退役军人提供免费生态墓地,成为全国首个退役军人专属墓地的实践样本。

但挑战同样存在。我国现有退役军人约5700万,即使按自愿原则,公墓的规模和管理成本也将是天文数字。如何平衡“尊崇”与“可持续”?美国的经验或可借鉴:其140余座国家公墓由退伍军人事务部统一管理,免费提供墓地和维护,并覆盖军人配偶及子女。这种“国家统筹+属地管理”的模式,或将成为中国方案的参考。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退役军人公墓不仅是安葬场所,更是一种精神符号。一位参战老兵临终前曾说:“希望和战友埋在一起。”然而,他的墓碑最终淹没在普通公墓中,仅由友人在水泥地上刻下一行字:“这里躺着一名为国参战的老兵。”这种遗憾,折射出军人对集体荣誉的渴望。若公墓能将军旅印记永久镌刻——比如墓志铭记载服役经历、墓碑旁飘扬国旗——无疑会让军人感受到“一生奉献被国家铭记”。

尽管政策方向明确,争议仍未平息。有人质疑:普通退役军人与烈士的待遇是否应有区别?对此,专家指出,烈士陵园与军人公墓功能不同,前者聚焦英雄牺牲,后者强调普遍尊崇,二者互补而非对立。例如,大连市近年推动散葬烈士集中安葬,同时完善退役军人服务,正是“分层纪念”的体现。

另一个焦点是“公平性”。若以立功或服役年限作为准入条件,是否会导致新的不公?部分老兵认为,只要合法退役,无论贡献大小都应享有平等权利。如何制定细则,考验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5年3月,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厅长廖发银在调研中强调,退役军人工作要“带着价值情怀追求卓越”。这句话,或许是对退役军人公墓意义的最佳注解——它不仅是安葬之地,更是国家与军人之间的情感契约。

当兰州的“崇军广场”落成,当更多城市推开军人公墓的大门,一代代老兵将不必担心自己的故事被岁月湮没。他们的墓碑会告诉后人:这里长眠的人,曾用青春守护山河,他们的名字与功绩,将永远与国家的记忆同在。

(注:文中案例与政策信息综合自公开报道,具体实施细则以官方发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