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海鹰 苏 滨 邵玉姿

贵州遵义1964文化创意产业园内景致。遵义市汇川区委宣传部供图

吉林长春长拖1958文创园外景。本报记者 孟海鹰摄

青少年在贵州遵义1964文化创意产业园内体验非遗刺绣。遵义市汇川区委宣传部供图

小学生在吉林长春长拖1958文创园内研学时合影。李晨源摄

市民在河北石家庄工业遗址公园内游览。梁子栋摄
工业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人民在工业化道路上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非凡历程。一座座工厂、一部部机器、一个个产品……讲述着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凝结着自立自强、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近年来,各地加大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越来越多市民游客来此触摸工业历史脉搏,感悟爱国奋斗情怀,汲取拼搏奋进力量。
——编 者
走进吉林长春长拖1958文创园——
“开足马力朝前走”
“这台拖拉机是1980年生产的。”走进吉林长春市二道区的长拖1958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辆车轮足有1.5米高的红色机身拖拉机。2021年找到它时,它还在田间生产作业。
长拖,即长春拖拉机制造厂,曾是国内最大的轮式拖拉机生产基地,是长春乃至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工业历史名片。印在第三套人民币1元钱上的“东方红”拖拉机是该厂的明星产品。
红砖墙、大厂房,如今,不少参观者都会到这里回忆旧时光。70多岁的老工人李德明说:“我20岁出头进厂,还记得第一次在大田里驾驶厂里生产的拖拉机时,迎着风,开在希望的田野上,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这可是我们自己造的拖拉机。”
长拖之所以取得不俗的成就,离不开广大劳动者的拼搏和奋斗。“当年的工人们为了获取拖拉机耐受力的数据,10余人从长春出发,历经38天到达广东惠州。他们自带柴油炉,风餐露宿,克服了常人难以忍耐的困难。”长拖1958文创园负责人郝明旺介绍,历经艰辛,工人们终于完成了实验。
“他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壮举是长拖人的缩影,也是那个时代劳动者精神面貌的缩影。”今年57岁的工人丁伟当时也受到感染,“我1983年进厂,一辈子最好的年华都奉献在这里。”
2006年,长拖宣布破产并关闭。那时候,丁伟和老伙伴们非常失落,“有一段时间厂区杂草丛生,很荒凉,如今重新开放,可太好了。”
近年来,秉承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长春市打造起长拖1958文创园,一个集文化、商业、社区等为一体的开放城市街区。凭借新场景、新业态、新服务,园区累计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
工业百年,时代新生。长拖1958博物馆、中央景观大道等颇具人气,长拖1958文创园成为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
走进2号厂房,高高的举架、近2万平方米的空间,充满工业感。郝明旺说:“工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外观的修旧如旧和简单的文旅开发,更要深入挖掘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这里处处都能看到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印记,感受昂扬向上的精神。”
“铁牛唱,马达吼,我开足马力朝前走……”丁伟如今还记得这首《拖拉机手之歌》,“现在外地朋友来,我总会带他们来看看,回忆我和这座城市的过去,传承奋斗精神和乐观主义品格,展望美好未来。”
“走进长拖1958文创园,能看历史、受教育,激发年轻人的爱国热情和拼搏豪情。”长春市二道区荣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袁行说。
参观贵州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
“感受三线精神震撼人心的力量”
午后,贵州遵义市汇川区,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游人如织。
“在三线建设时期,这里曾是长征电器十二厂。长征电器十二厂由上海电器成套厂于1971年内迁筹建,主要生产高、低压成套电器,是当时国家电力、机械、冶金、军工等行业的重要电器产品和装备供应基地。”园区负责人韩思成介绍,“为了更好传承三线精神,遵义市在原址原貌上打造了文化创意园。”
镌刻历史的红砖房,浸染岁月风霜的旧机器,写满故事的老照片……漫步园区,能从中看到城市的时代印记,不少人回忆起青春岁月。
在岁月广场,一个蒸汽火车头上“备战、备荒、为人民”几个大字,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蒸汽火车是三线建设时期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韩思成介绍,“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在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开启了伟大的历史征程。一批又一批不畏艰苦、满怀豪情的建设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乘坐蒸汽火车,投身三线建设。”
遵义三线建设博物馆设在园区内。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展示了拼搏奋斗给遵义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
“三线建设先后建成了10条总长8000多公里的铁路干线,建设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在崇山峻岭中拔地而起……”跟随讲解员脚步,参观者连连赞叹“了不起”。
上海路的故事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最开始这里并不叫上海路。当时遵义本地人发现,走在这条路上经常能听到‘侬去哪里啊’等上海话。久而久之,大家便习惯地把这条路叫成‘上海路’。上世纪80年代,上海路被正式命名。”韩思成说,上海路的命名,是对那些千里迢迢从上海来到遵义,投身三线建设的建设者最好的纪念,“也提醒我们不忘来路、继续前行。”
近年来,园区业态日渐丰富,人气越来越旺。游客可以在文艺展示中心、非遗展示中心、公共画室等文化空间里传承文化、陶冶心灵,可以选购30多种文创产品。
市民王明伟说,参观园区,使他对三线建设和三线精神有了深刻认识,“这是离我们最近、最具念想的工业文化遗产,下次要带着孩子来感受三线精神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他们记住这段历史、这段青春、这种精神。”
“打卡”河北石家庄工业遗址公园——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夜幕降临、灯光亮起,河北石家庄工业遗址公园内,游人慢慢聚集。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公园南侧的钢铁高炉变换出五颜六色的光影,活力十足。
独特的工业化场景、浓郁的文化气息,由河钢集团石钢公司旧厂区改造而成的石家庄工业遗址公园于2024年4月正式开放。这座独特的“钢铁公园”吸引市民游客纷纷前来“打卡”。
家住附近的张素琴时常过来看一看。生于1957年的张素琴,目睹了钢花四溅的难忘岁月,见证了石钢的发展和变迁。
“那时骑自行车路过,能看到工人进进出出,有时还能听见机器运转的轰鸣声。大家干劲十足,厂里热火朝天。”张素琴说。
锐意创新,不唯产量唯品质。石钢人攻坚克难,加大特钢研发力度,开发出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等特钢产品,在市场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一项项突破的背后,是勇气、锐气和志气,我们敢为天下先、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石钢老职工许满林说。
2018年,石钢开始搬迁,旧厂区也慢慢被闲置。周围高楼林立,闲置的厂区却逐渐杂草丛生、锈迹斑斑。“再经过这里,感受到‘荒凉’和‘落寞’。”张素琴回忆。
为保护工业遗址,留住城市记忆,2023年,石家庄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对石钢旧址进行改造再利用。占地121亩的老厂区焕发新生,摇身一变成为工业遗址公园。
曾经日夜不停冶炼的高炉,变成公园内的标志性建筑;昔日斑驳的仓库、车间,改造成了新潮的咖啡店、电影博物院、餐饮店……“还在高炉周边建造了旋转楼梯和悬空连廊,方便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这两个钢铁‘巨人’的气势,了解那段激情岁月。”时任石家庄文旅投集团景管公司副经理崔正贤参与并见证了旧厂区改造的全过程。
“行走在公园里,有种穿越历史的奇妙感。”20岁的市民曹琳玉举起相机,留下了一张自己与高炉的合影。
“这里既有老石家庄人熟悉的工业风貌,也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时尚文化元素。”曹琳玉说,“身边很多人都推荐我到这里看一看,感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一趟不虚此行,老一辈人的精气神,我们应该接下来、传下去。”
“这里不仅是一个公园,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博物馆,真实记录了这个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90后游客王鑫亮说,他仰望高炉、抚摸机器、感受生产,“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真实的认识。以往只在电视里了解过的历史变成了具象化的表达。切身的体验,增加了我对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的理解。我也切切实实感受到工业遗址在转型中焕发出来的文化创新活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30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