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沅水支流溯流而上,穿过蜿蜒的山径与苍翠的竹林,直达湖南沅陵县桂竹潭村后溶坪组。

漫步于后溶坪组,组级道路干净如新,青石板铺就的庭院古朴典雅,16栋木制古屋坐北朝南,错落有致,绿树枝叶自如舒展。一帧一画,皆是诗意;一地一物,彰显和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沅陵桂竹潭村新貌。单位供图

桂竹潭村地处沅陵县城西北部,辖11个村民小组,全村244户、951人。作为沅陵县“美丽村寨”建设的示范点,桂竹潭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探索出“五微一大”治理路径,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以前村里垃圾乱堆乱放,现在环境变美了,柏油路也通到了家门口,住着舒心多了!”78岁的田大爷说起村里的变化喜上心头。如今的桂竹潭村,不仅环境优美,还建起了文化广场、休闲长廊等公共设施,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这条路不容易,如何将“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运用到桂竹潭村实际是个难题。生搬硬套不可取,深溪口乡人居办主任肖坤和团队多次前往周边乡镇的先进村实地走访,学习在垃圾分类、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幸好,一切努力还不算白费。”肖坤笑着说。如今,深溪口乡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些变化,正是肖坤和同事们用汗水和智慧换来的成果。

该村以“一拆二改三清四化”为总抓手,聚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庭院建设、道路建设、控违拆违、村庄清洁及垃圾分类减量等工作。自2022年以来,工作队、村“两委”按照整改方案,拆除空心房、破旧猪栏等80余处,改造为微菜园、微景观;集中修建猪圈250平方米,实现人畜分离;新建污水沟处理系统1000米,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旱厕全面清零。

桂竹潭村山水与人文的结合是该乡坚持提“颜值”与修“内涵”并重的缩影。村里保留了13栋百年木屋的土家特色,通过打磨刷漆、加固结构,既提升安全性,又传承古村落文化底蕴,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为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后溶坪组按清单制定“作战规划图”和创建“时间表”,按照生活区、休闲区、产业区、养殖区的统一规划,形成集中修建猪圈、粪便处理池方案,各家各户旧猪圈由农户自行拆除,村委会统一规划修建休闲花园和“一户三园”,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提升治理效能”的目标。

“我们村能有今天的变化,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也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村民田治俊满是感慨。田治俊一家在沅陵县城生活了二十余载,当看到村里的发展后,他毅然回到家乡。回村后,他自掏腰包维修危房、修建厕所,如今,他的养殖场里养着100多只鸡,5头猪,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干净平整的乡间小路。单位供图

桂竹潭村和美乡村建设既注重“面子”又狠抓“里子”,从村庄环境的系统提升到村民的习惯培养,以“绣花功夫”绘就了和美乡村新风景。

“变化最大的还是村民的意识。”村支书曹仕香介绍,通过定期召开“屋场会”,干群围坐一堂共商共议,让村民从人居环境整治的“旁观者”变为“建设者”。

该村立足生态优势,积极探索“中药材+时令水果”发展模式,通过大户带动,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新路子。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机制,在全村10公里通组道路两旁种植中药材黄柏苗木5000余株、折合30亩,既绿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洁的农家庭院群。单位供图

如今的桂竹潭村,路畅、水清、院美、业兴,村民笑容里洋溢着幸福的喜悦。随着“和美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这座藏于深山的古村落正以生态为基、产业为翼、文化为魂,向着“宜居宜业宜游”阔步前行。(欧文琪 张贝 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