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日前,在崇左市江州区石景林街道丽金社区办公楼,一个“民事诊所”办公室,看到的群众都觉得新鲜。
“这个是专门服务社区群众的,群众遇到什么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都可以到‘诊所’看‘病’。”丽金社区党委书记吴羚蓉说。
据介绍,江州区石景林街道丽金社区嘉苑小区南区属自建房小区。多年来,小区一直存在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排污管道堵塞、车辆乱停乱放、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于是他们将问题反映到“民事诊所”。
吴羚蓉第一时间派出党员、网格员等网格先锋到现场“会诊”,找准“病灶”。积极向上级汇报,取得市委、市政府和江州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争取到城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项目,投入800多万元实施“提质改造”工程。
“民事诊所”广泛听取居民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联合21个“双报到”单位常态化开展综合整治,走出一条党建引领老旧小区蜕变之路,有效提升了居民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现在小区公共区域停车位划好线,大家有序停车,无论居住还是经营,现在都更加方便了。这样的‘民事诊所’,真正是为民解忧。”小区经营户黄美兰高兴地说。
“为了帮助群众解难题,我们创建‘民事诊所’,‘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江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江州区已在乡镇、街道创建“民事诊所”67个,配备“医生”580名。
近年来,江州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工作格局,有效防范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截至2024年,江州区已连续17年荣获平安广西县(市、区)称号。
江州区在乡镇(街道)综治中心,整合民政、信访、消防等基层力量,建立协作配合、精干高效、便民利民的工作平台。在村(社区)综治中心,推动与人民法庭、法官工作站调解矛盾纠纷工作实现衔接。
目前,江州区11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118个村(社区)综治中心均已实现“实体、实战、实效”运行。同时,强化信访中心建设。着力在推进信访基础设施标准化、基础业务规范化、信访工作队伍专业化上下功夫。目前,已建成乡镇(街道)群众信访服务站15个、村(社区)群众信访服务室143个、区直单位信访服务站62个。
近日,江州区左州镇龙合村发生一起山林纠纷案件。事件发生后,村委会、镇调解委员会多次调解,但因分歧较大,双方当事人无法达成统一意见。后来,镇政府、司法、林业等相关部门联合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最终化解矛盾。
“这个案子是我们运用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三二一’新机制的一个例子。”江州区信访局局长何新进说。
“三二一”工作机制,即遇到矛盾纠纷先到村据介绍,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级处理,经过村级3次调解仍不成功,由村级调委会在最后一次调解结束后,将该矛盾纠纷调解案卷和汇报材料报镇级调委会,由其进行二次调解。经过镇级二次调解仍不成功,镇级调委会在最后一次调解结束后,将矛盾纠纷调解卷宗和汇报材料递交江州区直相关部门,由分管领导挂案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解。
近年来,江州区推行“千人下基层”化解信访积案工作机制,成立山林纠纷、项目建设、土地征用等7个重点领域的信访矛盾化解攻坚工作组,组织区直、乡镇、村、屯四级干部1000多人下基层化解信访积案,找准积案难点症结所在,逐一甄别核实,打赢“信访积案清零专项活动”攻坚战。
同时,江州区推行基层社会治理“三个一”工作机制,形成“一网格一队伍”“一村一警务助理”“一村一法律顾问”的“三个一”工作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村(社区)兼职网格员168名、警务助理109名、法律顾问75人参与村(社区)社会治理。
此外,江州区实行区域治理网格化,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屯(小区)—单元楼栋”的四级联动模式,实现网格全覆盖,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有效合力。制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施细则,明确调解组织和调解员权责,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为守好祖国南大门营造平安社会环境。(陆华勇 刘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