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本文转自浮于野书店,作者刘大风
诗,写到后来,最要紧就是心境。
工夫在诗外。
有怎么样的生命质地,就能有怎么样的诗。而心境,最重要的就是圆融,或自足性。
与你没有任何征询、商榷,或倾诉感的诗,多半就是完成性很好的作品。写作者的意思是,我写下这些文字,直抒胸意,随你怎么看,我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虽然现在都写自由体,但汉语古典诗论的范式,却尤其值得重视。如《诗品》,就诗论诗,只看你诗品,就是你的诗意质地是什么。
固然,过于格式化的诗论也不足取,但这种就诗论诗的鉴赏取向,却是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一种诗的作品,是否有诗味,是由写作者的心灵决定的。你首先得是一个诗人,然后才写得出诗。
而大多数情况下,诗人都是天生的。敏感,真挚,灵气,都是些最无实用的天赋。
王帅是最不容易被觉得像诗人的那种人。他不应该会写诗。他不应该还想写诗。
我也曾经是他某一个title下面的打工人,如今,都放飞了。他走得还更远一些,上了写作的道。
王帅最近出版了两本书,一本诗集《十二章》,一本散文集《当时只道是平常》。上周,他把校订的电子版发给我,羡慕并略微嫉妒之余,我欣喜点开文件浏览。迅速又有种得意感升起。这些作品,我大都已经看过了啊。
诗集,是他多年集结的诗作,散文集收纳的大多是他发表在「天使望故乡」的作品(简直难以想象,「天使望故乡」竟然是一个以散文写作为主的平台)。
王帅的散文,其实也像在写诗,描绘一种真实的生命世界。他以前在几千人的工作大群里说:归根结底,我还是一个诗人。
我当时看了就很震惊,天啊,我真的是在一家科技大厂上班吗,这里是算法啊,硬件啊,大数据啊,GMV啊,业务1号位是一个诗人?为什么啊?凭什么啊?
直到我看到这句,「本是钱塘潮头蟹,应喜江湖多风波」。以我当时的诗性感受,看到这句,我是服气的。这种句子,是硬靠才气出来的,超拔,秀异。
这次,我在集子后半部分翻到这句,他好像给改了一个字,「多风波」的原句,我记得是「有风波」。可能是出于某种「原唱」思维定势,我倒更亲近原文。
细品,也是心境。有风波,是我这个年纪的心态,命是由我不由天,乘风破浪会有时。多风波,倒比较像现在的他,事情经历得多了,大风大浪也见过了,回首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之喜欢王帅的文字作品,主要是「道心」与「气韵」上的。文学的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心灵雕塑。同样一件事情,写的人不一样,其美学结果也就不同。
如开头讲的心境。我读他的作品,是能学到东西的。文字技巧工夫倒不是,写字如练武,各人招式不同。主要是心境上。
王帅书写的世界,诗句里的,散文里的,都有着那种令人向往的意境。他对世界的理解,是圆融的,不忿,无争,求真,择善。
或是卖菜路上湖中藕塘的一处闲笔,或是家中女儿倏忽而过时的一段俏皮,多半也是机趣,以及更多的独处静观,往事流连。
抛却纷扰世事,一种遗世独立的,自足的,而尤其是极为日常而人性的生命,应为如何。
他写出了这个。一种广阔的日常之美,这些文字,不主要指向远方,而更指向当下具体日常,提示那种路径,通向日常之辽阔。
光把所有的事物推倒成影子
然后时间把它带走
站在时间中心 光的下面 我的顺从如此被动
——《十二章》,王帅
九月,阳光迤逦而过
苹果和微涩的种子同时成熟
这是微醉的九月
苹果和微涩的种子在发酵
之后是
风干的果核
——《十二章》,王帅
我去过好几次王帅杭州家里,每次去,除喝酒吃烟,就是喜欢去他二楼的书房逛。说是书房,还更像一个图书馆,他那里的藏书其实比一个浮于野还要多,而且多字画碑帖,以及各种丛书,各种成系列的刊物。
逐一读那些书名。哦,原来我读过那些书,他也都读过。所以原来,读什么样的书,与做什么样的事,成什么样的人,其间关联,可能远比我当时已见识过的深远。
所以,他也能做出当下的转身。存在主义意义上的生命可能性,存在的抉择,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的成为。
这种生命态度,在如今精神内缩、价值物化、人心懒赖的境况里,已飘渺如上古遗风。
他都50了。我觉得,可能我也可以。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2025年,作家出版社为读者准备了这些好书
《在 或不在》:“最美的书”到底有多美
新书推荐 | 《大海风》: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渔业史与航运史
排版:邓 宁
编辑:祁创祎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