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新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不使用”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以规范食品行业管理,确保食品安全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这一政策的出台,直指近年来食品行业的一大趋势:无论是饮料、乳制品、调味品,还是速冻食品、预制菜,“零添加”标签几乎无处不在,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卖点。然而,“零添加”真的意味着食品更加健康吗?这一标签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对消费者产生了误导?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对这一新规设定了两年的缓冲期,给食品行业调整宣传方式、优化产品包装提供时间。那么,在这一过渡期内,市场上的“零添加”食品情况如何?

货架上“零添加”标签依旧醒目

记者走访了上海多家不同层次的大型商超,从高端精品超市到大型连锁商场,再到社区生鲜超市,发现“零添加”标签仍然随处可见。

在一家连锁商超的饮料区,货架上摆满了各类果汁、气泡水和乳酸菌饮品,包装上大多印有“不添加蔗糖”“0糖”等字样。一款乳酸菌饮品的包装正面用大号醒目字体强调“无添加蔗糖”,但翻到背后的配料表,可以看到其中依然含有天然果糖。一款进口气泡水则直接在瓶身印着“零添加”字样,搭配极简的包装设计,使产品看起来更加“天然健康”。

在调味品区,酱油、蚝油、醋等产品包装上,“零添加防腐剂”“无人工色素”成为主流宣传语。一款标价较高的生抽酱油甚至在瓶身上贴着“0防腐剂、0增味剂”双重强调,并在包装侧面附上详细的发酵工艺介绍,以佐证其“更健康、更纯粹”。

乳制品区同样充满“零添加”宣传。各类牛奶、酸奶、奶酪制品的包装上,不乏“零蔗糖、无防腐剂”等字眼。一款酸奶不仅在包装上详细列出了发酵菌种,还在一旁的促销外包装上贴上大大的“0”广告语,并辅以蓝白色插图,以强化“天然健康”的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类牛奶、酸奶、奶酪制品的包装上,不乏“零蔗糖、无防腐剂”等字眼。

在食用油货架上,“冷榨”“初榨”“无添加抗氧化剂”等标签随处可见。一款有机茶籽油的瓶身上,不仅印着“零添加”,还附上了质量认证标志和原料图片,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高端”形象。

在方便食品和包装零食区域,类似的宣传方式同样随处可见。一款方便面在外包装打出“0反式脂肪酸,0添加防腐剂”的宣传,某品牌爆米花食品更是在显眼位置强调“零反式脂肪酸”和“非转基因”,以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

可以看出,“零添加”标签已经深深植入食品市场的宣传体系之中,成为品牌塑造的重要部分。

“零添加”背后的文字游戏

在实地走访中,我们仔细观察了那些用放大的“0”来吸引眼球的产品,发现无一例外都在大玩文字游戏。

一类是将“零添加”和商标混杂,误导消费者。像最近备受争议的“千禾0”酱油就属于此类,不久前因检测出镉引发关注后,有网友随即发现,“千禾0”是企业注册的商标,这让一直以来误以为其“零添加”的网友大呼“破防”。

而更普遍的现象是,很多产品采取视觉误导的方式,在“0”字旁边附加一行小字为自己“开脱”,消费者一不注意就会落入商家的文字陷阱中。

很多标榜着“零添加”的产品,都有其限定条件,与消费者以为的“没有添加剂”相去甚远。比如,多个酱油品牌在“零添加”几个大字旁用小字标注着,零添加是指没有添加苯甲酸钠、山梨酸钾这两种特定的防腐剂,并不意味着食品里没有添加剂。如果仔细看配料表,仍可见谷氨酸钠等多种添加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零添加是指没有添加苯甲酸钠、山梨酸钾这两种特定的防腐剂,并不意味着食品里没有添加剂。

在另一款鲍汁蚝油中,“零添加”的解释又变成了“不添加三氯蔗糖、安赛蜜甜味剂”,其配料表长达3行,也含有多种其他类型的添加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标明“零添加”,仍含有多种其他类型的添加剂。

而某款奶酪棒里,“零添加”的“注解”更多了:零添加防腐剂,是指未检出山梨酸钾,零添加甜味剂是指未检出三氯蔗糖,零添加稳定剂是指未检出六偏磷酸钠。同样,其配料表中的聚葡萄糖本身也是一种添加剂,而其他诸如稀奶油、芝士风味固体饮料的成分,有无其他添加剂或许也要打个问号。

此外,市场上还有很多款以“零蔗糖”引导消费者将其误解为完全无糖的产品,也值得警惕。在酸奶货架上,一款零蔗糖的酸奶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然而,这里的零蔗糖只是指生产过程中不添加蔗糖,不代表无糖,配料表的果泥本身就有多种糖类。还有很多标注着不含白砂糖的产品亦是如此,某款中老年营养燕麦片产品号称零添加白砂糖,配料表本身但乳粉中就含有乳糖,并非无糖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配料表的果泥本身就有多种糖类。

乱象被规范,认知也需改变

好在,这一现象即将被遏止。

新标准强化定量标示要求,避免消费误导,对“无”“不含”字样使用条件进行了规范:食品添加剂、污染物,以及法律、法规和标准中,本就规定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或不应存在于食品中的物质,不得使用“无”“不含”。

国家卫健委给出了新标准设置的初衷:有利于引导正确认知,避免使消费者盲目关注这些宣传用语,忽略产品真实属性。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也认为,新标准的颁布对于扭转公众对于“零添加”的认知是有积极作用的。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消费者看到无添加就觉得更安心,但陷入了认知误区。之前中秋节有商家宣称无糖,糖尿病病人也可以吃,但月饼本身用到的面粉本身就是碳水化合物,病人不能多食用。”厉曙光也曾关注过市面上各类“零添加”的食品,但无论从事实还是科学概念上看,“零添加”都不严谨,且不负责。“这是将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对立起来,利用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误解来营销,反而会强化‘食品添加剂有害’的错误认知,不利于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

毕竟,现代社会的食品都要经过生产、收获、转运、储存和加工等复杂流程,能进到人们的餐桌并吃到嘴里,或多或少含有添加剂。品牌方以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作为卖点,其实都是营销套路,是为了安抚消费者的促销手段。

“所以,新标准的颁布对于行业发展来讲是件好事,虚假宣传的行为需要得到遏制。但同时,消费者也要提升辨别能力,正确看待添加剂。”厉曙光说。随着缓冲期的推进,食品市场或将迎来一场变革。“零添加”标签的逐步消失,或许将引导消费者回归食品本质,更关注其真实的营养价值与安全性,而不是单纯依赖包装上的几个字做出选择。

来源 | 解放日报

作者 | 栗思 王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