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洛杉矶对于中国人的奥运记忆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地方:1932年刘长春代表中国第一次在洛杉矶参加奥运会;1984年,中国人重返奥运会拿下了奥运首金;下一届奥运会依然是洛杉矶,中国体育人将再次踏上征程。 2025全国射击冠军赛(手枪项目)在上海举办期间,中国奥运首金获得者许海峰向观察者网谈起自己的“首金时刻”:“因为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不光是国人不知道奥运会,我们也不知道奥运会是怎么回事。但比赛那天我发挥出了正常水平就拿到了金牌”。 时隔四十年,中国已经从体育大国逐渐转型为发展全民体育的体育强国,在转型期,关于射击项目整体水平的“内卷”“首金”压力,向大众普及需要克服的困难;以及在体育文化产品、职业运动员安置上的赤字,许海峰在对话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观察者网:许主任您好,很高兴能和您对话。相信在您接受的大多数采访中,都会提到您在1984年代表中国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拿下首金的历史瞬间。去年我们也刚刚经历了巴黎奥运年,对比这40年的变化,您觉得奥运的氛围和拿到金牌的感受会有什么不一样?
许海峰:1984年是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那时候咱们国家比较穷,参加奥运会的装备等各方面跟现在没法比。虽然当时我用的是进口枪,但能买到的枪质量很差。制造商有好的装备愿意给出成绩的运动员挑选,而当时我们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太少了,也没什么成绩,所以人家有好枪都不卖给我们,你拿再多钱人家也不卖。我们当年参加奥运会打的子弹是国家75年进口的,已经搁在库里八九年的时间了,弹头已经氧化长了毛球,比赛前得用油布擦一擦才能使用。
直到1979年,中国才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在此之前中国的运动员没有机会参加国际比赛。到1984年的时候我们参加国际比赛依然很少,再好的运动员一年能出去参加两场比赛,就算比较多的。因为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不光是国人不知道奥运会,我们也不知道奥运会是怎么回事,包括整个奥运会的比赛是什么形式这些都不知道。
好处就是,没什么干扰信息,反正去参加比赛就行了。我是比较幸运的,赶上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又把我的项目排在第一天、第一块金牌。比赛那天我发挥出了正常水平就拿到了金牌——我平时水平就是那么高。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夺得首金后站上领奖台 视频截图
观察者网:所以您当时虽然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但对于结果还是相当有自信的。
许海峰:那倒没有。当时并没有这样的奢望,觉得能代表国家参加就行。奥运选拔赛我的平均成绩是563.5分,名列第二,当时第一名的王义夫有教练一起去,我没有教练,属于自己管自己。因为回国要写总结,我当时找了一个手枪速射运动员帮我记录成绩。
比赛的时候我就一枪一枪地打,打到最后一组我已经有点感觉了,全场就剩我一个人,我身后聚拢了许多观众,他对我说:“今天你应该成绩不错”,可能感觉到这种氛围让我精力有点分散,最后一组打得不好,打了91分,最终成绩是566。
全部打完了以后,我依然没有那种很兴奋的感觉。那时候射击比赛打的是靶纸,要收集靶纸人工计算成绩,再去公布栏手写公布,还留了30分钟申诉时间。我们就回到了休息室,过了半个小时以后,有人来通知:“你是许海峰吗?你是第一名,请跟着我们去领奖”,这时候才能确定我是冠军。
拿到冠军后我还是没有任何反应,就感觉很正常。因为奥运会测试赛我就已经拿了比这还高两环的成绩,到第二天才稍微有一点感觉。当然,这块金牌给我带来最大的震撼和影响是回国以后。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新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的奥运会
观察者网:确实,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国人来说,大家需要竞技体育上的好消息振奋全民的精神。
许海峰:这就是体育的功能。体育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体育走在了前面——在国家总体很穷、各方面都很落后的情况下率先走向了世界,站上了顶峰。当时在奥运会这个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重大比赛上获得第一名,对于国人来说振奋民族精神的功能是很强的。你看在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评选的100名改革先锋中,体育界就占3个,这个比例是很高的。
观察者网:虽然近十年来舆论一直在讨论所谓的“举国体制”“唯金牌论”,但在去年的巴黎奥运会上,当中国在一些西方传统体育强项上取得突破,依然是全民沸腾,感觉体育依然在激励着民族精神。
许海峰: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发展很快,各行各业都在尽力追,到目前为止很多行业都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所以国人可能会感觉奥运冠军“太多了”,有人觉得金牌“不值钱了”,但是从金牌代表的精神来说,毕竟它是世界第一,是全世界70亿人中这个项目的最强者。为什么巴黎奥运中国代表团拿到40枚金牌国人很振奋,一方面这是我们境外参赛金牌最多的一次,更重要的是很多新的项目有突破。以往在中国队奥运金牌总量中,中国的六个传统优势项目占到三分之二,而这一届一些新兴项目获得奥运冠军的比例更高,我们体育人感到非常欣慰。
2024巴黎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在开幕式上乘船在塞纳河上
观察者网:中国运动员不断在新项目上取得突破,是否意味着射击项目在今天要保持传统优势会有更多的压力?
许海峰:我一直认为射击是很适合中国人的项目,因为它是一个技能项目。中国人比较聪明,对高精尖的技术研究的比较透,你看中国的一些优势项目基本都是技能项目。
第二,中国射击有个非常好的传统,射击队从建队到现在,基本属于半军事化管理。无论是管理的质量水平还是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思想觉悟都是比较高的。有时候我们出去参加活动,只要是射击运动员,都不会迟到,这个是我们的传统。
老一批射击人留下的好的东西,我们一直在继承,随着射击项目水平越来越高、装备越来越好,我们的训练手段、训练方式和方法也一直在更新进步。特别是在新世纪初,我们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教练员涌现,他们的努力使得这个项目的优势保持到现在。
射击目前最大的难点就是首金,每次压力最大的也是首金,因为它确实太难了。因为射击的赛程比较快,奥运会的项目设置往往会把射击摆在第一块金牌。这就给射击造成一个压力,我们参加过11届奥运会,射击队拿代表团首金的有八次,奥运会首金拿了五次。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讲究开门红,我当总教练的那一届国家体育总局就希望我们拿下“首金”,最后的结果也比较好,第一天的两块金牌我们都拿到了。
观察者网:您不仅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运动员,退役之后也作为教练员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弟子,陶璐娜就曾经回忆过在悉尼奥运会决赛前,您的心理疏导助力她最终克服障碍拿下“首金”,您有哪些调整心态的“绝招”?
许海峰:运动员为什么会紧张?很简单,想赢怕输。我当总教练的那届奥运会,备战过程中我从来没有和队员下金牌指标——哪个项目你要拿金牌或是什么奖牌。而是改为成绩指标——这个项目你要打多少环。因为这是你的水平,你要打出来,只要打出这个水平,该是第几就是第几。
许海峰的弟子陶璐娜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获得女子10米气手枪首金
你把你的水平打出来,人家超常发挥,你也没有办法去阻止人家。射击比赛至少有5%的可能是超水平发挥,但你只要打出了自己的正常成绩,无论拿不拿冠军都算是完成了任务。其实,整个射击队有30%到40%的项目能够打出正常水平,成绩就非常辉煌了。雅典奥运会的时候,我们34%的人能打出水平,就已经拿了四块金牌了。要是100%发挥,十块金牌都能弄回来,但我们很清楚那是不可能的。
作为教练员,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运动员到底想什么,工作就简单了。你看着运动员紧张得不行,你还在旁边加油添火,那不更糟糕吗?只要让他能够心平气和的比赛,就很容易打出水平。在体育里我们经常讲“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因为希望大了压力就越大,因此成功的概率就越低。
观察者网:您刚开始提到1984年我们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时候装备非常简陋,而现在随着高科技在射击训练中的运用,这项竞技体育也越来越“卷”,越来越多的项目出现了满环成绩,包括射击项目本身也在朝着更有观赏性、更有可看性的方向发展,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许海峰: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先进的训练方式会逐渐增多。过去的训练都是老教练凭经验,现在更多是拿数据来说话。我当教练了以后,当时俄罗斯出了一套激光测试机器,在枪前面加一个激光头,在瞄准的过程中可以测出枪支晃动的曲线,这在当时已经算很高的科技了。
现在的枪支和子弹比过去精得多,参加比赛的机会也更多,过去一个人要打10场国际比赛需要2-3年,甚至3-4年,现在一年就可以打出来。十场比赛,你有一场拿第一,你就是世界冠军。
至于说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满环,随之而来的就是决赛难度的增加。拿气步枪来说,我们刚开始练的时候,气步枪的十环靶是7毫米,后来打满环之后就改为1毫米,现在已经缩到0.5毫米,没法再缩了。还有一种提高难度的方案就是距离增加,但这样全世界的靶场都需要重建。还有一个方案就是缩短时间,现在最极限的情况,决赛已经把时间缩到了10分钟一组。
国际奥委会把所有的奥运会项目分成5类,如果被评级为第五类,就意味着这个项目要被踢出奥运会。而评级的标准是看这个项目对奥运的“贡献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收视率。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这个比赛不好看,就意味着要退出奥运会了。所以射击规则一直在改——比赛成绩显示从机械板改成电子板,让观众立刻就能看到成绩;增加了决赛环节;鼓励观众在现场呐喊助威,从而增加难度,让比赛更加精彩。
观察者网:说到收视率和关注度,一项运动的群众基础也很重要。射击如何能够走进普通人,扩大“粉丝”群体呢?
许海峰:在中国普及射击运动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中国的枪支管制非常严格。中国射击协会一直在努力,先是把现代五项改成翻靶,不打精度而是追求好看,后来又改成了激光枪。激光枪没有安全问题,也比较好管理,非常适合在青少年和社区普及。这次奥运会有一批很小的运动员脱颖而出,取得好成绩,比如像黄雨婷,十几岁参加奥运会就能拿冠军,和激光枪的普及有一定的关系。
2024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射击队的小将黄雨婷、盛李豪成为了大众瞩目的“奥运之星”
练习射击运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好处的,一方面可以提升专注力和心态,另一方面,现在全国高中生的近视比例达到了平均80%,上海达到了81%,而练习射击对眼睛非常友好。
观察者网:去年的一些公共事件引发了大众对于运动员退役后安置问题的关注。对于很多运动员来说,他们在退役之前可能一直过着两点一线的简单生活,如何帮助他们过渡到社会角色,如何创造出更多的适合运动员的岗位,作为一名老运动员和长期从事体育事业的管理者,您认为有什么突破口?
许海峰:每年两会,我们都会提和运动员安置相关的提案。过去我们有过好的例子,但目前运动员的分配和残疾人、退伍军人问题一样,国家面临比较大的困难,现实情况是没有那么多岗位。
优秀的、有一定能力的运动员可以回到体育队伍里来从事教练和管理工作,但毕竟人数还是有限,这就需要我们的运动员退役以后再学习、再培养、再培训,然后从事别的一些行业。
举个例子,现在国家各级的体育老师都非常短缺,这就需要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协调。因为教师有自己的一套培养系统,我们运动员培养的系统跟教师的没衔接上,如果转行就需要从头开始教师资格培训、教师资格考试,有了教师资格证你才能做体育老师。所以现在据说正在协调,可能会实行“先进后考”。
实际上,中国的体育事业早期以竞技体育为主,追求为国争光、提升国家的凝聚力,到2008年达到了比较鼎盛的时期。在那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对体育功能的定位就是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体育强国不光是竞技体育,也有大众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我们的竞技体育应该依然在高峰,下一步应该是大众体育,而最弱的是体育文化。到现在为止,我们的体育电影有多少,电视剧有几个?体育博物馆现在有几个?只有体育文化的兴盛,才能称得上体育强国,才能够让更多的人投入到体育事业,创造更多的岗位和机会,让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循环起来。
观察者网:您代表中国运动员创造历史是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而下一届奥运会又将在洛杉矶举办,几十年过去无论是体育还是国家都发生了巨变,三年后您会重游洛杉矶吗,您对下届奥运会有什么样的展望?
许海峰:洛杉矶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1932年刘长春去了,那是中国人第一次能够站到国际奥运会的舞台上。到了1984年,奥运会再次在洛杉矶举办时,中国重返奥运,并且有一个好的表现。我们也希望在下一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有更好的表现。中国的竞技体育按照目前的趋势走下去的话,应该问题不大。咱们不说一定是世界第一,但一定和我们国人的期待是成正比的。
已经有很多人邀请我下一届去洛杉矶了,84年奥运会后我已经回去过几次了,当年的射击场已经拆掉了。对于我来说,也许回忆过去就意味着老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