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月21日一大早,芝罘区海裕食品有限公司车间内,数十位监测员正半蹲在狭窄的过道组装仪器,车间里的海腥味裹挟着阵阵冷库寒气扑面而来,却让大家一刻也没有停下,“这里环境特殊,但数据不能少”。在他们身后,工人们正排队建卡立档,他们多是第一次接触体质监测。有人对着仪器好奇地比划问道:“这机器能测出咱身体缺啥不?”

这是第六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烟台站测试工作的日常一幕。从3月18日正式启动的一个多星期以来,作为全国抽样地区之一,烟台正以“流动体质扫描仪”的形式深入企业、高校、社区,用城镇体力劳动者和非体力劳动者的500多份样本,勾勒出一幅国民健康的初始图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民体质监测的相关宣传随处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监测点总是一片忙碌景象

车间里的“游击战”

3月20日-21日在海裕食品的监测堪称“极限挑战”,因为监测团队需在生产线运转间隙“打游击”:各种仪器拐着弯儿铺垫在车间旁的过道上,随时还要为工人通行让路。

面对不太会操作智能手机的参测者,监测员一遍遍地询问解释每个问题,耐心细致地进行问卷调查。一位傣族参测者攥着报告单感慨:“一直觉得自己腰有点不舒服,原来是我核心力量和柔韧性都不合格。”监测团队还特意带来了科学健身指南,此刻成为车间里的“抢手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车间过道的狭长走廊进行监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监测人员手把手教工人如何进行测试

高校里的“体质觉醒”

3月24日-25日在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体质监测掀起教职工的“健康内卷”。一位老师在坐位体前屈测试中卡在“及格线”边缘,引得围观同事的哄笑。

“四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能做50多个仰卧起坐,今天测了测只有40个。”学院的体育老师张偲盯着数据直摇头,“这哪是监测,分明是‘照妖镜’。健康不能因工作而忽略,以后在平日教学中,我也会更加注意学生体质薄弱点,比如核心力量方面,要让大家的体质都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体育老师张偲(右一)在进行功率车测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院教职工大多是第一次参加体质监测

社区里的“健康派对”

3月26日-27日在凤凰台街道东台社区,居委会大厅变身“体能解压舱”。有居民盯着握力测试仪较劲:“我这数值达到健康标准了吗?”居民刘女士则在体脂仪前踌躇良久:“这机器能测出我跳广场舞的功力不?”得知自己体脂率90分,她当场掏出手机拍下数据:“发到群里跟我那帮老姐妹‘显摆显摆’。”

随着居民们拿到自己的“健康数据表”离开,门外传来熟悉的对话:“明早太极拳加练半小时”、“把这份‘健康存折’收好,等社区运动会再战”……这些带着海蛎子味的烟台方言,此刻都化作城市健康图谱上跳动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管理体重?社区居民在测量腰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坐位体前屈考验居民的身体柔韧性

监测团队的“2万步交响曲”

自第六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在我市全面启动以来,这支由烟台市体育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联合鲁东大学、滨州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组成的监测团队,每人日均步行超2万步:每天早晨7点上岗,几乎没有午休直到傍晚6点左右,一天12小时的工作量成了所有人的常态。监测员们也在日复一日的辛劳里苦中作乐:陶晓玲每次挎着小喇叭穿梭于人群,一边组织一边催促,被大家戏称“团队第二流水线”;付小梅的眼镜片总是倒映着密密麻麻的Excel表格,不停传导数据和实时更新内容,一份份样本数据就在指尖跳动中化作城市夜幕下的健康报告。

在完成国家样本采集的同时,监测队每到一处就埋下“健康种子”,正如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张偲老师所说:“当监测仪器的滴滴声与心跳同频时,我们丈量的不仅是体质数据,更是一个城市对健康的诚意。”

暮色中,随着当天最后一批数据录入完毕,监测员收拾器材时,有居民凑过来问:“明天还测不?我给老哥们占个位。”这或许是最好的答案——当健康意识渗透进车间、课堂与市井,这场国民体质的“大监测”,已然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健康觉醒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监测人员已经适应每天的高强度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次参与都是新奇的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