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说变迁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成林
每到春天,博鳌亚洲论坛的旗帜都会猎猎作响,欢迎四海宾朋远道而来。作为参会多年的媒体人,我发现今年年会,海南的参会者更忙了:前脚,还在会见新老朋友;后脚,已在论坛上展开深入探讨;见缝插针,还要马不停蹄谈合作……
忙,其实也是一种影响力,说明海南的能见度提高了。被需要、被聆听,带来的不仅是“情绪价值”,更是发展底气。用更官方些的表述,就是海南的国际“朋友圈”更大了。
3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与会嘉宾在交流。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琛 摄
这让我不禁想起苏东坡。距今约千年,东坡被贬琼州,当时的海南,被称为“孤悬海外”,人们不愿来、恐惧来。如今,海南却走在了开放前沿,编织出一张日益扩大的国际“朋友圈”,“好友列表”不断刷新,国际友人愿来、想来。
一千年太久,只看今朝。
今年年会上,有一个与海南直接相关的指标,就是全球自由贸易区(港)伙伴关系成员增加至38个。这个伙伴关系计划,2023年发起时有25个,去年年会时为32个。
更大的看点是,这是海南组织发起的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不断增多的伙伴成员,海南越来越深入地走进世界舞台。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海南国际角色的变化。
2002年4月8日,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上的广告牌。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凯 摄
记得五六年前,年会上,谈及海南的国际交往,谈得更多的是“国际友城”。相比于“点对点”的友好交往,全球自贸区(港)伙伴关系,无疑更加深入、全面、有关注度。
相比以往,国际伙伴除了参会交往外,越来越注重投资洽谈,开展深入的投资合作。海南也通过餐叙、茶叙、圆桌会议、田园外交等多种灵活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
比如,今年年会期间,琼港在博鳌乐城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在五大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去年,同样在乐城,全球自由贸易港发展论坛合作洽谈会举行,来自巴西、智利、韩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代表表意向、谈项目、签协议,氛围热闹。
2018年,是一个重要节点。
这一年,海南被赋予建设自贸港的重任。随后的论坛年会,海南自贸港都会成为热议的话题,海南也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联系,国际航线不断增多,通达世界。海南的“四小时八小时飞行经济圈”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
随着自贸港建设的深入推进,海南的国际“朋友圈”发生了新的变化——交往对象“全球覆盖”,合作内容“全方位对接”,互动方式逐步发展为“主动塑造”。
从创建博鳌零碳示范区,到推动国际教育消费回流,再到种业科技创新……海南不再只是国际规则的学习者,而逐渐成为新规则的共同制定者,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海洋治理等全球议题上,发出越来越响亮的声音。
回望过去,正如一位学者分析说,“海南早已跳出了‘阳光沙滩’的单一形象,正在成为规则对接、理念交流的平台。”
如今,站在东屿岛边远眺,万泉河水依旧奔流入海,而两岸风景已大不相同。海南国际“朋友圈”的变迁史,实则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缩影。这片热土上的每一次“好友添加”,都在重塑着海南与世界的关系,展现着越来越开放的姿态。
当夜幕降临,博鳌东屿岛的灯光倒映在海面上,仿佛无数条连接世界的数字光缆。海南的“朋友圈”还在更新,下一个“好友验证”通知,或许就藏在明天的晨光里。
(海南日报博鳌3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