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一石激起千层浪。笔者估计,长和集团43个港口运营权益出售给贝莱德集团(简称“港口交易”)引发的巨大争议,很快会有突破性进展。不外是6种可能性。一是如期卖,二是全不卖,三是斩件卖,四是特区政府介入、争议旷日持久,五是中美对抗(后果难测),另将其他可能性算作第六种。

港口交易如果成事,对美国有利,中国的全球港口战略将会缺一大块。长和系股票被抛售,过去20多天市值已蒸发了大约100亿港元。被不少人敬重的李嘉诚老先生声誉严重受损。港口交易影响中美博弈、被美国占了上风。中国战略损失难以估计。特区政府紧急发声,暗示可能要引用国安法审核港口交易。总而言之,以目前的算计,是少利多弊。叫停交易,重新探讨,目前仍存在不少变数;幕后磋商频繁,不宜轻易做判断,遑论结论。
笔者估计,上述六种可能性,头三个的机会甚微,四和五都不太理想。其他安排,视乎中央决策,在这方面长和集团的主动权甚少。俗语有云,富不与官争,何况涉及国家安全的民族大义?长和系的小股东们当然希望有理想的解决方案。如果是这样,对香港特区整体而言也有好处。
港口交易看似普通跨国商业行为,其实涉及中美战略博弈,主要是对巴拿马运河一定程度的参与控制权。
笔者在3月7日的文章中已详细介绍这43个港口的地理位置,是海运航路的“致命咽喉”,尤其是巴拿马运河的巴尔博亚港(太平洋入口)与克里斯托瓦尔港(大西洋入口),掌控全球6%海运贸易。中国商船年通行量超2500次,运输货物价值高达3.4万亿元人民币。事涉国家发展利益,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不少人可能忽略了数据暗战。买家贝莱德集团要求获取港口20年的物流数据,涵盖中远、招商等央企航线,势将暴露“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和海运布局,威胁海上航路安全。这相当于把中国商船的实时坐标送给五角大楼。这不是危言耸听。
据《南华早报》披露,贝莱德曾为美军海外基地建设提供资金,和美国中情局(CIA)有数据共享协议。那么港口交易是否可能危及国家安全?不言自明。
长和集团解释:港口交易是纯粹商业考量,这说法显得苍白无力。资本市场暗流涌动,作为对策之一,据传国资背景的基金正收购巴拿马运河周边物流企业股权。
最关键的是中美博弈白热化。特朗普要求巴拿马总统穆利诺加速审批相关的港口交易;为达此目的,更承诺减免巴拿马23亿美元债务。这是威逼利诱,本质上应被定义为经济胁迫。中国的反制预案包括商务部可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限制贝莱德在华大约8000亿元人民币等值的投资。长和集团在内地有8个港口业务(香港特区有2个)。若港口交易通过,中方或有权依法全面接管长和集团在内地的港口经营权。何必剑拔弩张,走到这个地步?
总而言之,港口交易不仅是商业与政治的较量,现已成为检验“爱国者治港”原则对资本的限制和利用的试金石。在维护私有产权的同时,在国家安全面前,大型资本的运用自由并非绝对。在释放“维护国家主权绝不含糊”信号的同时,笔者认为这场横跨太平洋的中美博弈,或将重塑全球资本与主权之间的游戏规则。

消息传来,美国四天前(24日)举行听证会,讨论对中国制造船只进入美国港口征收最高可达到150万美元的港口附加服务费,作为补助美国造船业的资金来源。这是特朗普针对中国的图谋,借此撼动中国在全球造船业的地位。这是无底线、无原则、违反WTO规则的关税战。坦白说,美国造船业无法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自作聪明地征收附加费的措施,反而可能加剧美国的供应链危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有关德国科隆港的消息。它是全球海运港口的关键命脉之一,每天有2000个集装箱的吞吐量,据说是霍氏家族经营;霍家正打造全球第四大航运帝国,助力中国贸易降低物流运费,帮助中国制造出海全球,在国际市场展示竞争力,让中国产品行销到全世界。据说霍家更帮助国家开拓北极航道,详情怎样,笔者还需要清楚了解,让数据和事实说话。
最后,笔者留意到古史有诗㝍得很好,笔者略作修饰如下:
商海浮沉,风云起,美帝迷昏。环宇内,众议纷纭,群情激愤。纵商贾,亦有根;民族义,岂容泯?海运攸关华夏梦,岂容私利戕国魂?须明日,看滚滚波涛,侠客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