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网讯 当“开笔礼”的朱砂点染千年文脉,当数字技术激活李白诗行,研学旅行正以创新姿态重构教育场景。前不久召开的2025年马鞍山研学旅游大会,不仅标志着该市“教育+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起点,更折射出青少年成长与城市发展的相辅相成。本期“教育大家谈”,特邀马鞍山市教育局,该市研学项目、大中小学校相关负责人以及学生代表共话“研学马鞍山”的生动实践。这场跨界对话,既是对“行走的课堂”教育价值的深度追问,亦是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战略的生动注解。通过多维智慧的碰撞,为新时代研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具启示性的“马鞍山样本”。

马鞍山市教育局德育办主任刘浩:

在“行走的课堂”中快乐学习

2023年,马鞍山市教育局联合市文旅局依托我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充分挖掘本地农文旅体研资源,结合学生研学特点,设计“名迹文化——文明探源览风骨,长江文化——我家住在长江边,诗歌文化——诗仙浪漫寄青山,红色文化——一江两岸热血红,钢铁文化——百年矿山百炼钢,乡村文化——绿水青山带笑颜”六大研学主题、12条精品线路,串联凌家滩、采石矶、陋室等近50处研学资源点。编印《研学马鞍山》指南,组织打卡活动,引导学生知市情、爱家乡。

为提高我市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2018年以来,市教育局联合市文旅局共开展5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推荐工作,在各县(区)和各有关单位申报推荐的基础上,经认真筛选审定,分批认定和发布凌家滩遗址公园、鸡笼山半月湖景区、当涂县桃花缘等53个单位为“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各中小学校利用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根据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要求,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市教育局联合江东文旅集团,聚焦我市江河湖山、文化名迹、红色教育基地、和美乡村等农文旅体研资源,开展了十大主题“1+N”快乐学习行动。编印《十大主题“1+N”快乐学习行动指南》,创设“抒写长江情”定向越野赛、“传承红色基因”远足活动、“课本上的马鞍山”研学旅行、“和美乡村行”社会实践、“玉见凌家滩”考古探秘活动等。2024年10月,举行市中小学生十大主题“1+N”快乐学习行动发布会暨“抒写长江情”定向越野赛启动仪式。2025年2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中小学十大主题“1+N”快乐学习行动的通知》。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密切与文旅等部门协作,深入研究行业趋势,学习借鉴先发地区成功经验,深耕本地资源沃土,统筹推动研学线路、课程、品牌等建设,让“行走的课堂”既有乐趣、更有效益。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负责人张运:

以课程设计与人才培养赋能研学旅游

马鞍山市虽然是一座因钢而生的工业城市,但秀丽的山水却荡漾着文人雅士的风骚。尤其是进入“一江两岸”时代之后,文化和历史的拓展延伸,给我们这座城市的“课本”提供了更大的“阅读量”,继而生成丰富多彩的研学旅游教育资源,为我们建设地方特色课程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省作为全国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首批试点省份,积极探索校企、校地合作新模式,推动“一市一品”特色研学主题,让省内各地各美其美,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研学品牌。近年来,我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对马鞍山提出的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发展定位,努力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马鞍山段)样板,发展长江文化、钢铁“智”造、文明探源、李白诗歌等特色研学旅游,亟待提升有关研学旅游基地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水平为全省、全国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探索新路。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省、市文旅部门密切配合,谋求研学旅游产业新品牌,打造研学旅游指导人才基地。我校自2023年招收第一届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牵头编写《研学马鞍山》读本,协助文旅行业不断丰富研学产品,培养研学实用人才,至今已承办两届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学旅行”赛项,获一等奖三项,是安徽省地方标准《研学旅游指导师服务质量要求与评价》起草单位。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安徽省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专家组工作。我们将带着旅游和教育行业深度融合的期望,身处安徽,一马当先,深入研究谋发展,设计更多课程;面向周边,聚山纳川,围绕教育话旅行,培养研学人才。

马鞍山市采石矶旅行社总经理叶连朋:

活化本地资源 沉浸式打造研学实践

马鞍山是李白的终老之地,是诗歌之城。马鞍山见证诗仙最后十年的人生轨迹——采石矶的江月、姑孰溪的钓船、横江馆的浪涌等,这些地标都是解读《临终歌》的活体密码。采石矶景区2024年8月获评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设计打造了“我与李白有个约会”“我敬李白一杯酒”“采石矶哪吒升仙考核”“长江青少年定向越野赛”等主题研学课程。其中“我敬李白一杯酒”课程在2024年安徽省研学课程设计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原先一提到以李白诗歌为主题做研学,大家能想到的都是背诵朗诵李白的诗,研学活动的形式仅仅停留在背诵古诗文的层面,枯燥且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于是我们就在想能不能让研学活动既不抛离李白诗歌文化的主题,又能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即如何活化本地资源。我们依托采石矶现有的资源,打造了“三维浸入”体验课程“我与李白有个约会”。在采石矶用情景剧表演的形式,重现李白生平那一幕幕让人传颂千年的场景。不同的剧本带来不同的故事情节,由学生扮演剧本里的每一个角色,以情景代入的方式学习植入剧本的古诗词。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也曾受到过家长老师的质疑,例如课程“我敬李白一杯酒”的内容是带领学生们在采石矶举办一场盛大的拜谒李白的典礼。这个课程刚推出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拜谒李白、祭祀李白是不是封建迷信,脱离了研学教育的主题范畴。其实我们设计开发该课程,是想以典礼的形式追思李白,并且课程设计融入了国学礼仪。国学礼仪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心、社交礼仪习惯及个人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我们将创新研学模式,构建多维体验场景,科技赋能研学课程,利用AR/VR技术还原盛唐风貌与李白诗境,如《望天门山》的虚实场景联动,开发“诗境穿越”互动体验项目。

凌家滩考古研学小镇总经理张萍:

在文明之源播种未来种子

行走在凌家滩遗址,脚下是5800年前先民们治玉生活的土地,眼前是孩子们研学问源的身影,我内心深处总会涌现一份悸动。这一刻,传承仿佛不再是抽象的词汇。

凌家滩遗址作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中国史前三大治玉中心之一,是中华文明探源必到一站。凌家滩考古研学小镇,于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旁建设而成,集研学、旅游、住宿、餐饮等功能于一体,致力让全龄研学对象可以通过美好旅程,沉浸式感受凌家滩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在探寻何以中国、何以文明的情感共振中增强文化自信,启迪未来方向。

小镇自2024年4月试运营,组织举办了多场研学活动,接待了来自国内外的2000多名学生,收获了众多师生与家长的喜爱与肯定。不过,在运营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挑战,比如如何让沉睡的文明真正“活”起来,成为滋养青少年精神世界的文化源泉?

为了打破参观式研学“单向输出”的局限,小镇创新互动式研学方式,通过主题课堂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增强代入感,让文化理解简易化、通俗化、趣味化。同时,在不断提升自有师资力量和研学课程之外,小镇与国内知名研学机构携手,合作研发《小小考古家》《古代时间的智慧》《四时田园》等近20个精品课程,融合考古、天文、自然等多学科,让学生更立体、更全面地感知文明,促进学生的综合理解和创新思维。

未来,我们将以继续深挖凌家滩文化资源,增加实景演艺、文创潮玩、数智体验等内容,丰富课程体系与体验形式,讲述关于文明、关于成长的故事。

马鞍山市红星中学政教处副主任王鹏林:

以研学为舟 载学子成长

在濮塘山麓,身着马鞍山市红星中学校服的少年们用脚步丈量历史。自2015年起,我校以“教育即生长”为核心理念,构建“行走的课堂”育人体系。历经9载,16次研学实践,8000余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现认知与精神成长,2018年入选全国德育典型案例。

主题引领,构建课程体系。学校突破传统春游模式,搭建“三纵四维”主题架构。纵向贯穿高中三年,横向涵盖文化寻根、科技探秘、励志修身、国际理解四大主题。高一年级围绕“文化解码”,深入徽州古村落,让课本知识具象化;高二年级开展“未来创想”,在鄱阳湖湿地开展环保实践 ,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

课程嫁接,知行深度融合。每项研学都经严谨课程化设计,如“京杭大运河文化寻踪”,历史组开发前置课程,学生实地测绘、采集样本、访谈传承人,最终形成37篇研学报告。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让运河成为理解中华文明演进的立体坐标。

创新机制,破解育人困境。针对千人级研学组织难题,学校首创“三维保障”机制。招标引入“大众评审团”量化评估旅行社方案;安全管理实行“网格化双导师制”,每10名学生配备学科教师和安全员各1名;评价采用“成长画像”数字平台,生成个性化发展建议书,创新举措让研学落到实处。

精神成长,厚植家国情怀。在白鹿洞书院拓印诗碑、在鲁迅故居演绎经典,文化传承有了温度。学生在研学中深度认知,用脚步写就考察报告,更是青春与时代的对话。

九年来,我校研学地图不断延展,始终坚守初心,让教育发生在山水间,让成长源于真实体验。未来,我校将继续以研学为舟,载着学子驶向更广阔的人生海洋。

马鞍山市秀山第一小学校长丁英瑜:

在研学中做好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衔接

2024年以来,马鞍山市秀山第一小学着力打造研学行走课程、文明礼仪课程、志愿服务课程、家长课程等综合性实践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增加见闻,陶冶情操,让课程看见学生,让学生看见成长。在春季和秋季的两次研学活动中,学校围绕“游名迹、长见识、知市情、爱家乡”的主题,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拓宽视野,厚植对家乡的热爱,为学生的成长之路增添绚丽的色彩。

研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我校坚持主题突出、系列开展。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设计了主题鲜明的系列研学活动,如低年级趣味感知家乡魅力,中年级深入探究家乡文化,高年级厚植热爱传承文化等。

课程融合,协同育人。我校将研学活动与校内课程紧密结合,在研学中深化对课程知识的理解。研学结束后,通过完成调查报告,撰写游记、绘制手抄报、开展主题演讲等方式,将研学成果转化为课程作业,实现知行合一。

多方联动,资源整合。我校积极与马鞍山市各类教育资源合作,包括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遗址、生态园区等,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研学场所。同时,加强家校合作,邀请家长参与研学活动的策划、组织与指导,形成教育合力。

通过研学活动,我校引领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提升、情感与价值观塑造、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等育人成果;并在研学过程中强化安全管理、拓宽资源整合,不断加强教育与实践的衔接。下一步,我校将继续深入挖掘马鞍山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拓展研学课程、优化研学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研学体验,全面助力学生成长,点亮学生多彩童年。

马鞍山市第一中学904班学生邓佳佳:

在行走中感受长江文化的生生不息

这个春天,马鞍山市第一中学的学子们踏上了“了解母亲河 保护母亲河”长江文化生态研学之旅,自滨江文化公园徒步至薛家洼生态园。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领略了长江的壮美,更感受到长江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

第一站来到荷包山上的虞公亭,这里是为纪念南宋时指挥“采石大捷”的文官武将虞允文所建。在这里,我感受到长江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第二站是横江渡,站在古渡口,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变迁。第三站我们来到咏遇台。相传东晋时,谢尚月下遇袁宏,二人诗文相会成佳话。李白曾在此感叹:“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智慧。此次研学的终点站是薛家洼生态园。马鞍山人通过整治,让薛家洼“旧貌”换“新颜”,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这次研学让我明白,长江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化的河流、历史的和精神的河流。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有责任了解母亲河、保护母亲河,传承文化的力量,使长江真正成为“人民的长江”。

安徽青年报、安青网记者 谢婷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