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北这座老工业城市的街巷间,国网淮北供电公司“燕飞来”志愿服务队以电流为笔、数据为墨,书写着新时代的敬老篇章。依托覆盖全市的用电采集系统,这支成立于2009年的电力志愿铁军,将智能监测与暖心服务深度融合,为独居老人织就了一张“24小时不打烊”的平安网。
过年期间给老年人送祝福送关爱。
从“异常电流”到“未雨绸缪”
“郝大爷,今早是鸡蛋葱油饼和银耳粥,无糖版的!”3月16日清晨,正值周末,国网淮北供电公司“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李炎带着爱心早餐,来到相山区东街道独居老人郝来喜家中。“孩子,这都快半个月啦,我腿脚好多了,明天就别来啦!”看着热气腾腾的早饭,郝来喜瞬间红了眼眶。
不久前,志愿者监测到郝来喜家中用电异常,在原本晨练时段用电量突增,于是当即联系社区人员一同上门查看。原来郝来喜风湿病发作,起床后要用红外线烤灯理疗。看着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当即接下送饭任务,还联系了医务人员上门诊疗。
“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在全省首创的“独居老人用电智能监测分析系统”,如同为老人安装了全天候的“数字体温计”。通过实时比对用电数据与生活习惯模型,系统能精准捕捉到正常时段异常用电的信号。独居老人李姓老人因忘关电水壶引发短路,系统立刻触发预警,志愿者在20分钟内迅速到场排除隐患;针对使用呼吸机、需冷藏药品等对电力供应有特殊需求的老人家庭,志愿者们特别进行了“24小时不断电”登记,将其纳入重点保障名单,确保他们的用电安全……截至目前,通过查摆106次用电习惯变化和28次用电异常原因,直接消除了64位老人的家庭用电安全隐患,让“被动救援”转为“主动关怀”。
“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关爱退役老兵。
从“用电画像”到“全域守护”
15度电能做什么?让一台空调运行10小时,抑或是一台普通冰箱运行7天……在人人仰赖科技带来生活便利的今天,15度电实在是太不起眼了。然而,在城市里,15度电却可能是一位老人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
此前,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家发现,“15度电”通常是独居老人等老年群体家中用电的临界值。他们大多是居住在老房子的低收入孤寡老人。由于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家里不同程度的存在电线老化、插座损坏等问题,而室内线路又不在供电公司维修范围内,再加之老人自身没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能力,试想如果发生触电或因用电不当触发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曾是一名消防兵的“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孙燕飞感触颇深,“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老一辈煤矿工人为城市建设奉献一生。如今他们的孩子大了,有的选择在外打拼,而独自在家留守的老人日渐老去,着实让人牵挂。正是这种不安,让我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何我们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守护老人居家用电安全呢?”
2019年,“燕飞来”银龄无忧智慧助老平安工程志愿服务项目正式成立。项目依托覆盖全市的用电采集系统大数据,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每月用电量低于15度的高龄老人家庭,提供“走访评估—定制方案—实施改造—持续跟踪—动态关怀”的标准化服务,累计为88个社区的3640余位老人提供无感监测服务。
黎苑社区的燕学堂老人受益于这一机制,不仅家中用电线路完成安全升级,更通过社区微信群的“点单”服务,定期获得免费体检、智能手机培训和节日慰问。“志愿者们经常过来陪我说说话、打扫卫生,还带我出去遛弯,参加一些老人的聚会活动,现在的生活真的丰富多彩!”燕学堂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在石台镇一老人家里,志愿者帮忙更换灯泡。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
“我们缘于电,但不止于电。如果关爱有温度,15度只是我们的起点。”
如今,这条“关爱线”更织密了“幸福网”。 在守护老人居家用电安全的同时,“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也在整合各方资源力量,联合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共同开展助医、助学、助娱、助为、助困“五助”活动。联系多家医疗机构,定期为老年人提供体检、义诊、健康咨询等服务;与社区联合开设智能手机操作教学、书画、插花等课程;在春节、中秋、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提倡以“老”助“老”,鼓励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让健康的老年人走进弱能老年人家中,给予关心关怀、交流互动;提供日常探访、代买代办、卫生清扫等服务,并联合供水、燃气等部门,为老人解决生活实际困难。
与此同时,为了打通助老志愿服务的最后“100米”,“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在1个志愿服务中心和18个志愿服务站点建立起“线上+线下”网格服务平台体系,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充分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资源,按照“就近、灵活、小型”的原则,打造“社网共建”电力便民服务站。志愿者进网入格,提供基础服务、延伸服务、应急服务和“点单”服务。开发“五单”服务小程序,发布功能需求,在社区网格微信群建立线上“燕飞来帮帮团”,并印制分发志愿服务清单折页。据统计,已有千余名老人以在线或电话点单的方式,享受到更加便利化、精准化的志愿服务。
自项目实施以来,已为300余户独居老人家庭加装漏电保护器、更换开关800余个,更新电线1000余米,消除用电安全隐患30余次。
从最初的用电守护到如今的幸福管家,“燕飞来”志愿服务队用16年坚守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这支由380余名电力职工组成的队伍,累计服务时长超4.8万小时。2021年燕飞来智慧助老的事迹登上《人民日报》,2023年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一百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24年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燕飞来”模式已在全省推广,成为城市治理中“科技赋能+人文关怀”的生动注脚。
暮色中的淮北,一盏盏温暖的灯火渐次亮起。在这片曾被煤炭点亮的热土上,“燕飞来”用电流编织的不仅是安全的屏障,更是一座连接人心的“连心桥”。当科技的温度遇见志愿服务的热忱,空巢老人的晚年正在绽放出超越岁月的光彩。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照片)
淮北市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于晓
通讯员 沈亮、王秀会
编辑:陈豆豆
编校:陈艺星
编审:王伟
审签:刘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