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髡残(1612—1692),明末清初遗民画家“四僧”之一,一生以残破之身,绘天地之大美。他的山水画苍茫浑厚,笔触间既有山河的壮阔,又有禅意的深邃,被后世誉为“以笔墨证道”的艺术大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禅意入画:山河即道场

髡残的绘画与其禅修生涯密不可分。他年少出家,云游名山,晚年定居南京牛首山幽栖寺,一生与佛门相伴。禅宗“直指本心”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他的艺术:他笔下的山水不追求形似,而是以简淡之笔勾画山石的筋骨,以枯墨皴擦出云雾的流动。如《苍山结茅图》中,茅屋隐于重峦之间,山石如老僧入定,墨色层层积染,似参禅时渐次深入的悟境。他曾自题画作:“画者,吾之禅也。”这种将绘画视为修行的方式,使他的作品超越了视觉之美,成为精神的栖居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墨中的抗争与隐逸

明亡后,髡残曾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避居桃源深山。这段经历让他对自然产生了刻骨的体悟。他的山水画中常见奇峰险壑、古木虬枝,山石嶙峋如铁,笔锋刚劲如刀,隐约透露出遗民画家对故国的坚守。然而,他并未沉溺于悲愤,而是以禅心化解郁结。在《雨洗山根图》中,暴雨冲刷后的山体裸露筋骨,却又在云雾缭绕中显出生机——这正是髡残对命运的理解:劫难可摧残肉身,却磨不灭精神的孤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遗世独立的艺术人格

髡残作画极重“心性”,自称“画不师古,但师造化”。他常在病痛中作画,曾言:“病中作画,如盲人摸象,然愈拙愈见真。”这种近乎自虐的创作方式,成就了他独特的“残破美学”。他的笔墨看似粗服乱头,实则内含法度:用干笔焦墨勾皴山石,再以淡墨层层晕染,使画面既苍茫又润泽。时人周亮工评其“人品笔墨俱高人一头地”,正是对其艺术与人格统一的至高赞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临走前,“艺术圈”这些值得一读的美文还请您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