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蔚南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其父徐佩青为晚清拔贡生,擅诗书,明医理,为当地名儒。徐家与两任吴江县丞邵霖(邵力子父亲)对门居于盛泽镇后街,故交往甚密。邵力子婚后曾携妻居盛泽外祖母家,由此结识年幼的徐蔚南。

徐佩青与同县黎里镇乡贤柳亚子常以诗文往还,结为文交。徐蔚南幼时就读盛泽镇最早的新学堂郑氏小学,该校创办者郑慈谷(式如)系其家族长辈,其女郑佩宜与徐蔚南为表姊弟关系。徐蔚南七岁时,表姊佩宜与柳亚子结为夫妻,徐、柳两家的关系更近一步。

邵力子和柳亚子均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颇具影响力的重要人物,他们在徐蔚南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徐蔚南入上海震旦学院就读,而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庆应大学,他的教育经历几乎与邵力子同出一辙。徐蔚南最初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便是从邵力子任主编的《民国日报》觉悟副刊开始。抗战胜利后,他更受邵力子委托,第一时间自重庆返沪,负责《民国日报》的复刊工作,并自任觉悟副刊的主编。他一生中有两次短暂的从政经历,均是随邵力子在国民党中宣部任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蔚南

因为爱好文学,徐蔚南与柳亚子通过书信结为知己。柳亚子对这位青年才俊推崇备至,在成立新南社和南社纪念会的各项活动中,徐蔚南成为核心组织者。上海市通志馆成立时,馆长柳亚子当即要徐蔚南出任编纂主任,主持日常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徐蔚南勉强留任时属上海市文化局管辖的文献委员会,面对新环境一筹莫展的他自然想到了求助于远在北京的两位前辈。邵、柳二子果然未忘旧情,联名指示相关部门安置徐蔚南的职位以及保障待遇,带给病痛中的徐蔚南最后一份安慰。

徐蔚南病逝于1952年初,年仅52岁。但他的人生经历却颇缤纷传奇,他是位新文学作家,也从事外国文学翻译;他担任过多家出版机构的编辑工作,也在多家知名学府任教;他爱好艺术,热衷收藏,说在文化领域涉足甚广。1937年抗战爆发时,徐蔚南正在南京任职,后撤往武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担任政府要职并积极宣传抗日的他竟然又回到上海。在上海孤岛时期,徐蔚南主持正论社抗日宣传活动,代表政府资助爱国文化人士,这些行动都是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之下进行,需要超常的勇气和机智。上海沦陷后,徐蔚南侥幸逃脱敌人的魔爪,从租界逃离上海,历经各种路途艰险,辗转多地到达重庆。战后他又第一时间被派返沪负责接收文化事业。由此可知,与他自身的文艺才华相比,他的正直沉稳、执着认真的性格更为得到外界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蔚南年谱》,上海通志馆 主编,樊东伟 吴跃进 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徐蔚南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作者,尽管他的日常工作并不轻松,无论是出版社编辑,还是学校教学,都占去他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并且他先后参加了文学研究会、新南社、南社纪念会、文艺茶话会、上海文化委员会、美术协会等多种社会团体活动组织,频繁出现在社交场合。但他始终能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尽一切可能从事写作。在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期出版过他的著作单行本数量,有四、五十种,但仍有大量散见于报刊中的作品尚未整理集结。他留下的数百万字的作品,大约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 上海地方史研究。自主持上海通志馆的编纂工作以后,徐蔚南投入大量精力到地方史的研究中,他对上海的历史沿革,包括开埠后的发展进程进行了大量的、全方位的研究和阐述。这些作品发表在《上海通志馆期刊》《上海研究资料》《上海棉布》《顾绣考》以及散见与《大晚报》《时事新报》《民报》等一些报刊之中。这部分作品无疑是最具价值的。

二、 新文学创作。徐蔚南的文学创作包括新诗、散文、小说多种,前期大部分集结出版,如《龙山梦痕》《奔波》《水面落花》《都市的男女》《小小的温情》《春之花》《寄云的信》等,后期散见于各种报刊上,如大东书局出版的《智慧》半月刊,曾刊发多篇创作作品。

三、 翻译。徐蔚南翻译了屠格涅夫、莫泊桑、法朗士、大仲马、罗曼罗兰、梅特林克等大量欧洲作家尤其是法国作家的作品,他也翻译过一些日本作家的文学作品。同时他也翻译过文艺理论、哲学社会等作品。

四、 民间文学、文艺评论、工艺美术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蔚南的著作

除了留下的大量的印行作品以外,徐蔚南的个人生平、家庭背景资料及他人的研究评论却极少见到。笔者曾联系过其几位后人,所获甚少。唯一有价值的线索是,在他去世后,文化局曾派人往其四川北路的住处,将所有的书籍资料运走,后家属迁往山阴路另一处居住。上海市档案馆的文化局上缴文献目录中,显示有一份解放初期他本人写的自传,但查已不存。因此,通过编辑其年谱的方式,了解徐蔚南从事文学创作、出版、教学以及地方史研究的过程经历,可以真实还原与其相关的时代社会背景,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或有一定利用价值。

(本文为《徐蔚南年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