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 8 月 24 日,捷克首都布拉格,第 26 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

来自全球的天文学家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一个在天文学界争论已久的话题 —— 行星的定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激烈的讨论与投票,大会最终通过决议,重新定义了行星的标准,冥王星因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被 “逐出” 行星行列,降级为矮行星 。

在 2006 年之前,冥王星一直稳坐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末席,是人们认知中太阳系最遥远的行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 1930 年被美国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发现后,冥王星便被赋予了行星的身份,成为无数天文爱好者心中神秘而遥远的存在。

在过去的七十多年里,冥王星在太阳系行星家族中的地位似乎坚不可摧,它的名字被写进教科书,成为学生们学习天文知识时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天文学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天文学家们对太阳系的探索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冥王星与传统意义上的行星存在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开始受到质疑,一场关于冥王星身份的争论悄然展开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阋神星等一系列与冥王星类似的天体被发现,这场争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最终促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重新审视行星的定义,也导致了冥王星被 “踢” 出九大行星的行列。

在 2006 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天文学家们制定了行星定义的三个关键条件,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天体才能被称为行星 。

首先,行星必须是直接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

这一条件排除了那些围绕行星运行的卫星,如月球围绕地球旋转,所以月球不符合行星的定义。

冥王星在这一点上是满足的,它始终围绕着太阳公转,在太阳系的边缘沿着自己独特的轨道运行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冥王星的轨道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它的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存在交叉,这在太阳系的行星中是独一无二的现象。

而且,冥王星深陷于柯伊伯带这个密集的天体群中,周围有众多与它类似的冰质天体,这使得它的运行环境与其他行星截然不同,也为它日后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其次,行星的质量要足够大,使其自身引力能够克服刚体应力,从而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状态,呈现出近球形。

这是因为当一个天体质量足够大时,其内部的物质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会向中心聚集,使得天体的表面趋于平滑,最终形成近似球体的形状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冥王星在这一方面也符合行星的标准。尽管它的直径仅约为 2370 公里,大约是月球直径的 2/3,质量更是不足地球质量的 0.24%,与传统的八大行星相比,显得十分渺小,但它的质量仍然足以使其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形成一个近球形的天体 。

第三,必须清除掉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这是行星定义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标准,也是冥王星被除名的核心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行星需要凭借自身强大的引力,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在太阳系中,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其轨道附近的剩余物质质量仅为地球质量的 1/170 万,地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通过引力作用,将轨道附近的小天体或吸引到自身,或使其偏离轨道,从而 “清理” 了自己的轨道 。

而冥王星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冥王星所处的柯伊伯带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冰质天体的区域,据估计,冥王星轨道内的天体总质量大约是冥王星自身质量的 7 倍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冥王星无法凭借自身引力将这些天体清除,在这个轨道上,它并不是引力的主导者,也就无法完成作为行星的 “清扫” 任务。

正是由于冥王星在质量、轨道、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它难以满足行星定义的严苛标准 ,最终被天文学界 “忍痛割爱”,从九大行星的名单中剔除。

下面,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冥王星被除名的具体原因,看看它究竟犯了哪些 “过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冥王星的直径仅约 2370 公里,这个数字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作为太阳系中最小的行星,水星的直径为 4880 公里,冥王星的直径仅为水星的 48.6% 。而在质量方面,冥王星的质量约为 1.303×10²² 千克,只有月球质量的 1/6,更是远远不及地球质量的零头 。如此娇小的身躯,在太阳系行星家族中,实在是难以与其他行星相提并论。

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天文学家在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类似冥王星的天体。

其中,阋神星的发现引起了轩然大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阋神星的质量甚至超过了冥王星,它的直径约为 2326 公里,虽然略小于冥王星,但质量却是冥王星的 1.27 倍 。

如果按照当时的行星定义,将冥王星保留在行星行列,那么阋神星以及其他类似的天体都有资格被称为行星,这将导致太阳系行星的数量急剧增加,整个行星体系将变得混乱不堪。

冥王星的轨道与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相比,显得格格不入。

它的轨道倾角高达 17 度,而八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均小于 7 度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意味着冥王星的公转轨道平面与其他行星的公转轨道平面存在较大的夹角,仿佛是一个 “斜着身子” 绕太阳运行的天体。这种独特的轨道倾角,使得冥王星在太阳系中的运行轨迹显得十分特殊。

冥王星的轨道形状也与其他行星不同,它的轨道呈椭圆状,而且偏心率较大,这使得它的近日点和远日点距离相差悬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冥王星的近日点比海王星更近,在 1979 年至 1999 年期间,冥王星甚至比海王星更靠近太阳 。而远日点则距离太阳约 74 亿公里,是近日点距离的近两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巨大的轨道偏心率,使得冥王星的公转周期长达 248 年,这意味着在冥王星上度过一年,地球上已经历经了近 2.5 个世纪的沧桑变迁。

更为奇特的是,冥王星的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存在交叉。

这一现象在太阳系行星中是独一无二的,其他行星的轨道都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冥王星和海王星在轨道交叉处并不会发生碰撞,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轨道共振关系,使得它们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相对安全的距离 。但这种轨道交叉的现象,仍然让冥王星显得与众不同,也为它的行星身份增添了更多的争议。

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这一事件,在科学界曾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议。

一些学者对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这一决定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行星的定义应该更加灵活,适当放宽标准,以保留冥王星的行星地位 。

在他们看来,冥王星拥有许多与行星相似的特征,如自身引力足以使其形成近球形,并且围绕太阳公转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冥王星独特的地质活动和卫星系统,也显示出它在太阳系中的独特地位,不应仅仅因为它无法清除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就被轻易地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

美国航空航天局探测冥王星的新视野号太空船首席科学家艾伦・斯特恩就是冥王星 “平反” 的坚定支持者之一 。

他认为,行星的定义不应过于严苛,应该以一些容易观察的简单因素来定义 “行星”。他提议,无论轨道参数如何,只要是从未发生过核聚变、自引力足够形成 “三轴椭球体” 的亚恒星天体,都可以被定义为行星 。

按照这个标准,冥王星无疑可以恢复行星的身份。斯特恩还指出,在公众的认知中,行星一词具有特殊的意义,将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可能会让公众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受到一定影响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被 “开除” 出行星家族,但冥王星在天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却丝毫未减。

它作为柯伊伯带中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天体之一,依然吸引着众多天文学家的目光。冥王星复杂的地质活动、独特的卫星系统以及可能存在的地下海洋,都为我们研究太阳系的演化历程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

在新视野号探测器飞掠冥王星之后,科学家们对冥王星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通过分析新视野号传回的数据,我们对冥王星的认识不断刷新。冥王星表面的 “汤博区”,那片巨大的心形区域,成为了冥王星的标志性特征 。

这片区域由明亮的氮冰组成,其形成机制至今仍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而冥王星上高达 3500 米的冰火山,以及流动的氮冰川,都显示出这颗矮行星在地质上的活跃性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令人惊喜的是,有证据表明冥王星的地下可能存在着一片广阔的海洋 。科学家们推测,在冥王星厚厚的冰层之下,液态水可能在与岩石的相互作用中,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化学环境,这或许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可能。

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冥王星上存在生命,但这种可能性无疑激发了人类对这颗遥远天体的更多好奇与探索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