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问桫椤”,从“嗯啊,收到”少年深处喊出“为什么”。—— 一个山河四省出来的小镇做题家;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985博士;一个关注学术科研乐子普通研究生!读研读博已经够苦了,不如笑着回收学术垃圾!
您的互动是持续创作的燃料[1]
网友评论
- 我同学昨天宿舍里同学全下来了人手抱一个电脑
- 我的毕业论文是看着恐怖片写出来的 需要极大的精神刺激才行

- 自从写论文开始,我保存了n个版本,每个都通过微信文件助手备份。5万字的论文没了我估计直接气晕
- 好像卡夫卡笔下的变形计啊,变成大虫,起来第一件事不是着急怎么恢复,而是赶着上班。荒诞且真实
- 我论文没思路正开着文档抓大鹅呢,地震了我屁股都没抬一下,有写不出论文恐怖吗
- 我要笑死了 论文没了真的会死,就像今早英语突击检查作业,幸好本人昨晚奋笔疾书写了,六篇阅读呢

- 今天早上跟我妈说 我第一反应是抱电脑 后来想想 应该抱证书和金银细软 毕竟 已毕业多年 当年大导在国外数据丢失 老公卖房给她买笔记本的爱情故事 没让我变成恋爱脑 只让我时时警醒要备份
- 死之前也没有忘记点保存 这是什么科研精神我狠狠地为你们点赞
- 是真的、汶川那次我朋友在重庆,地震他们跑出去之前都是先保存草稿再抱着电脑往外冲
- 太真实了,我对象把衣服一穿,接下来就是提着电脑跑去空地
- 巧了我是一个准备考博的研三人我不考博的室友都睡得很沉一点不知道地震了点开朋友圈发现我导连发两条地震朋友圈
- 锐评
《北京地震众生相:博士们的本能反应暴露了科研圈最硬核生存法则》
文/某不知名科研观察员
凌晨三点半的地震预警惊醒了半个北京城。当普通人忙着裹被子、抱宠物、拎应急包时,某高校博士生宿舍上演着当代学术版"诺亚方舟"——十几个房间同时亮起荧光,走廊里此起彼伏的硬盘运转声,有人边跑楼梯边给移动电源接线,连穿着海绵宝宝睡衣的姑娘都不忘给笔记本电脑套上防震包。
这场突如其来的摇晃,无意间揭开了科研圈最隐秘的生存法则。
一、数据比命贵?当代学术仓鼠的执念
我导当年在阿尔卑斯山雪崩时,死死护住装着三年数据的移动硬盘。"某985高校实验室流传的传说,在昨夜化作集体肌肉记忆。当大地开始震颤,这群常年被"数据丢失"噩梦困扰的学术仓鼠们,条件反射般进入三重防御模式:左手ctrl+S保存文档,右手拔电源线,膝盖顶开主机柜顺走备用硬盘——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堪比消防演练。
朋友圈里满屏的凡尔赛式吐槽令人莞尔:"感谢地震提醒我该买新硬盘了""抱着32斤的工作站跑下楼才发现穿着拖鞋""终于理解为什么实验室要给每个工位配滑轮椅"。有网友锐评:"建议以后地震局和西部数据合作研发预警系统。"
二、从爱情故事到生存指南的奇妙嬗变
那位"大导卖房买电脑"的爱情传说,在代际传递中发生了有趣的变异。90后博士生们集体免疫了恋爱脑,却把故事解构成实用主义生存指南:备份要存三地(本地+云端+前任电脑),贵重设备需配备GPS定位,甚至衍生出"学术圈最佳聘礼是群晖NAS"的新共识。
某实验室更将求生技能纳入组会常规训练:如何在30秒内打包全部实验数据?怎样用防潮箱改造移动工作站?导师认真传授着"灾难来临时,先保数据还是保文章"的终极哲学。有毕业生戏称:"现在去相亲,开口不问房车,先查对方iCloud存储方案。

三、摇晃的不只是大地,还有科研人的执念
在这场小型社会实验中,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非条件反射"背后的故事。化学系王同学摸着主机箱余温说:"这里存着师姐临终托付的癌症数据";地质博士的移动硬盘贴着"抢救于玉树震区"的标签;连总被吐槽古板的院士,在地震后第一句话是:"服务器阵列没事吧?"
这些看似荒诞的应激反应,实则是科研人独有的浪漫。他们或许记不住纪念日,但能精确背诵每个数据包的哈希值;可能搞不定智能家居,却能为服务器设计抗震支架。当普通人用应急包守护生活,他们用多重备份守护人类知识边疆。
地震摇晃的30秒里,某位材料学博士在拔U盘时与书柜上的蜘蛛面面相觑。"它织了三个月的网被我震塌了",事后他在实验室忏悔,"现在每天往柜子缝隙投喂果蝇谢罪"。这场意外邂逅竟催生出新型震动传感研究课题——《蛛网结构对低频振动的响应机制》。
此刻回看那些抱着电脑在操场席地而坐的身影,忽然读懂了这个群体的生存智慧: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他们用偏执的备份仪式对抗无常,用数据链构筑起另类安全感。这种"就算天塌下来也要先点保存"的硬核精神,何尝不是当代普罗米修斯们独特的生命注解?
晨光微曦时,校园BBS悄然出现新热帖:《求购二手防震电脑包》《组团拼单企业级NAS》《蜘蛛结网方位与地震波传导相关性讨论》,而导师们的朋友圈更新清一色是:"今日组会照常,记得带移动硬盘。
参考资料
文献:左下角关注“时问桫椤”,拒绝做“嗯啊”牛马,大声喊出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