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生活步履飞速加快,旅行团、旅游团经济发展模式“遍地开花”不为过。与此同时,旅行、旅游诗创作也应用而生。大家可以看到,每天的微信群、朋友圈,此类诗歌层出不穷。
旅行、旅游,必涉及游览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古迹、朝拜圣殿等。利用旅行、旅游写诗,中国古已有之,写山写水,怀古咏物,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大凡我们如今涉足的名山圣地,都曾有古人的墨迹,有些还确乎是优美的传世之作。
但是,附庸风雅,“到此一游”者也比比皆是。清代有一乾隆皇帝是干这行的专家,到处留墨,终无佳作。
鄙人认为,旅行、旅游,对于有雅兴者写写诗,大有补益。一是长见识,开眼界。开拓胸怀、陶冶性情,多到一些地方,多获得一些形象,多掌握一些知识,创作时会多产生一些联想;二是旅途中一些新鲜见闻会给写诗者创作的冲动、启迪,唤醒作者心中沉睡的生活积累,写出新作来;三是才思敏捷的人,面对山水,也会有一些好的即兴之作。
所以,当下也有相关部门,经常为诗人们组织一些旅行、采风活动,很受创作者们的欢迎、称道。但是,如果就此认为写诗可以不必深入生活,到处走走看看,记录点时事,报道点新闻,那就是一种错觉、误区。
诗,和其他一切文学品种一样,也是生活之子。旅行、旅游只是诗人观察生活的一个途径。诗人的基本功恐怕还应该是深入地观察、研究社会、研究人生。了解人的情绪,洞悉人的心灵,把诗的感觉磨炼得既敏锐、又准确。多选取那些为广大读者所关心、所注目的题材,使诗发挥更大的社会力量。
还有一点需要说的,即使是旅行、旅游写诗,也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单单记录些见闻。集团性旅行,好处是可以互相切磋,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但也应力避雷同。李白游黄鹤楼,见崔颢题诗在上,自愧不如,置笔不写,这种严肃创作态度是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