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的龙潭山上,峰岭环抱间有一池碧潭,潭呈长方形,四角钝圆,潭壁为石块垒砌而成,此即为山命名的龙潭。其实在历史上,龙潭还有其他别称。比如附庸风雅的乾隆帝在东巡吉林城时,曾游览过龙潭山,他就把龙潭雅称为天池,并在所赋《尼什哈山》一诗中赞许道:天池澄湛万山巅,翠樾倒影波中美。另外,龙潭也被叫做“水牢”,有此之称,似在臆测那潭中之龙,生活得并不安逸。

伪满时期,吉林城曾被规划定义为观光城市,为打造松花江畔的“水都”,当时的伪市公署稽古揆轶,加工整理出许多与吉林山水地名相关的民间传说,最终收录在《吉林乡土志》一书中。而位列各类传说之首的正是龙潭山上的龙潭。只不过在这篇记述中,龙潭的水色天光已非乾隆帝笔下天池那般旖旎,而是隐隐透出一股幽然肃杀的意味,当然这种渲染,让这山腰的水潭,更像龙的居所:

潭在山之中部,山巅有寺曰龙凤寺。自寺西北 行,约数十武(古人以六尺为一步,半步则称为武),龙潭在焉。周约二十五丈有奇,水深而碧,浮萍满布,淫雨不溢,早魃不减。四围壁立,树木阴森……

其实在成书于道光年间的《吉林外纪》中,对龙潭的描述也不乏庄重:北有龙潭,周五十余步,水色碧而黑,无论水旱,无长无落。周围山高树密,遮盖水面,望之寂然。游人以绳系石投之数十丈,未得其底

出现上述庄严的景物描写,除了潭中有龙的传说外,还因为在龙潭一侧,原有一棵受封的九丈神树(桦树)。清代,每年春秋两季,由地方官吏会亲临主持官方祭祀。官方礼仪加持,又岂能不有庄严之态?传说龙潭上所布浮萍,遇祭斯开,祭罢,依然封闭。不知这是不是潭中寂寞之龙揭开绿幕,偷偷从水下张望,看个热闹。

关于潭中之龙,传说颇多,《吉林外纪》字里行间只是说有龙,但这龙绝非是在潭中望峰息心、漱石枕流,而似乎是有过巨大过错,被铁锁囚禁在龙潭之中:相传国初时潭中有铁锁系于井木之上,撼之则山树摇动。《吉林乡土志》中则是更为直白地写道:潭中旧镇水怪一,链粗如臂,一端系于桩上。人有出链欲极究竟者,迨链将垂尽,遽闻水底吼声如雷,耳塞目眩。方惊恐间,哗啦一声,岸链脱落,仍如原状,亦云奇矣。由铁锁巨链,潭中之龙遂被认为是一条有过失的囚龙。

自打龙潭山上建起寺庙后,游人、香客日益增多,大声喧哗者、捞铁链子者日益增多。或是神明认为那龙即便被囚,总归是龙,断不能被凡夫俗子打扰或亵渎;或是囚龙灾期已过,也该回归故渊。于是,一夜,大风暴雨,雷电交作,井木折断,铁锁亦失所在

有人说那一夜后,囚龙解脱铁链捆缚,在电闪雷鸣之际,借龙潭西南石穴,进入江中。可有人却说,那石穴和花果山水帘洞铁板桥下通海孔洞不同,不是被叫做“潭之尾闾”的翻江洞,而是金兀术打通乌拉街白花点将台的密道——那龙的一脉性灵实则进入山上的龙王庙中神龛内,享受香火祀奉,尊人皇乾隆之命,肩负起护佑大东百姓福祉的重任。

自铁锁消失后,从未见到龙的吉林人反倒愈发相信龙潭山是有灵秀之气的山峦。凭这份灵秀,无论是早期的龙潭印月、龙潭胜迹,还是1933年孙介眉先生提出的“大东龙潭”,在解放前各版本“吉林八景”中,都有龙潭的身影。当然此时,人们似乎更在意美景,至于玄之又玄的神话传说,不过姑妄听之而已。

想来,家事国事维艰,但凡心系前程,又有几人能被神鬼之说左右呢?一如老一辈革命家林伯渠在1907年至1911年间和友人吉林游览龙潭山后,就留下过慷慨激昂的诗句:“龙潭铁锁久销沉,山鬼无情扰夕阴。眼见群芳消歇尽,何人重有惜花心。揽胜绝顶南天门,脚踏行云万马奔。无限兴亡无限感,兀揩倦眼对乾坤。

再后来,人们发现龙潭之水不溢不亏,是因为“潭东北壁东段池沿上,有石板砌成的溢洪洞,通往城垣”(《吉林市园林志》,城垣为龙潭山上的魏晋时期古城遗址),也在清理潭底时没发现囚龙铁锁的遗迹,有龙之说即坐实为笑谈。好在人们始终认定由龙潭而生的灵气始终未散。事实上,但凡文化能够萦萦接续,绵延不绝,那冥冥之中,祥云瑞霭的灵气也很难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