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台元宵晚会无锡分会场节目《相思》的开头,戏曲演员李云霄身旁摆放的花束惊艳亮相,而这代表中式美学的非遗吴韵插花就出自东亭蓝湾1917文旅街区吴韵传统文化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步入馆内,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款名为《灯影摇红梁溪春》的元宵作品,以简洁流畅、柔软优美的线条,和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布局,营造出江南庭院中“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接到的任务是要以红豆为主花材体现江南特色,于是选择轻柔的雪柳作为骨架花,嫩绿的新芽和白色的小花像极了江南烟雨的自然之美;同时以明丽的大丽花作衬托,既呼应了‘灯影摇红’的繁华意向,又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吴韵传统文化馆主理人华文嘉介绍道。

除了这款“载誉而归”的作品,正厅中还有一款“深居简出”的青花瓷瓶花和一盆兰花,引得路人欣然驻足、赏花闻香。而另一侧摆放着一方茶桌、几张座椅,紫砂壶与精美茶具陈列有序,清幽的茶香与的淡雅的花香相互交织,便构成了独特的一方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韵传统文化馆的主理人华文嘉是一位名副其实的“70”后,在外闯荡多年。因一次偶然机遇,让她与花结下不解之缘,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成为了无锡非遗“吴韵花道”创始人刘若瓦的大弟子,至今已研习传统插花1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同于西式插花,传统插花是去繁留简,而吴韵花道又在传统插花的基础上融入江南水乡特色,以水之“细、柔、素、和”表现吴地的文化特质,使用盘、碗、筒、缸、瓶、篮等中国传统容器,运用剑山、撒等传统技法,取本土应季花材,应节气变换进行艺术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花材的种类非常丰富,不仅要熟悉花材的“形”,还要学习花材的“意”。“花材是草本木本、喜阴喜阳、少水多水?还有形态、质感、空间、色彩、搭配,包括花的性格脾气是什么样的,都要学习,这是基本功。”12年来,华文嘉一直在摸索,从立意、构思、手绘,到选材、修剪、插序,一款既能表达当下感悟又体现吴韵气质的作品常常需要反复打磨几个小时。“多尝试、多体验、多挑战,这是我最大的感悟。而在插花过程中,需要全神贯注,摒弃杂念,专注于每一朵花、每一片叶、每一条枝的摆放,也让我获得了内心的一份宁静。”

“传统美学是相互滋养的。”慢慢地,华文嘉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吴韵花道不单只通过花修身养性,还要研习茶艺、古琴、禅舞、绘画等传统文化,将吴韵“柔、雅、禅、韵”的文化特色相互融合,才能更好的修养品性、陶冶情操、点缀生活。于是取名为吴韵传统文化馆。

2023年6月文化馆搬迁至东亭蓝湾1917文旅街区,“我是东亭人,以前住在五号桥华夹里。一直想为东亭作点贡献,2019年回到无锡后,在东亭做一名文化传播者的想法越来越强烈。而蓝湾这里闹中取静、古朴清幽,有古桥、有老街,就感觉把东西一下都凑齐了。”“为家乡作贡献”便是华文嘉将吴韵传统文化馆“落地”东亭的初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馆自开馆以来,通过参赛、布展、推荐或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2024年,来这里进行插花、茶艺、禅舞等传统文化系统学习的学员有近百人,体验课达上万人。而华文嘉也在日复一日的研习中获得高级插花师、插花培训师等多个头衔,参加各类比赛并荣获多个奖项,2024年,作品《玉堂春色》《富贵长青日荣华》分别斩获中国牡丹之都(菏泽)全国牡丹赛花会金奖、银奖。

作为非遗传承人,华文嘉深知,要让这项传统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就必须得其精髓,传其神韵。未来,她希望能带着非遗进社区、进校园,并通过举办展览、讲座、体验等活动,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接触这项传统艺术。在静静流淌的春日时光里,和大家共同开启与花草枝叶的美学对话。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高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