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仲春时节,潮水初退的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滩涂上,20只全球极危物种勺嘴鹬正埋头觅食,铲形黑嘴在淤泥中来回扫动,灵动活泼。这些全球仅存四百余只的“鸟中熊猫”翩跹觅食的场景,被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意外捕获,创下广东近四年勺嘴鹬单日观测纪录,更成为湛江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成效的鲜活实证。

如今,在广东湛江雷州湾畔,这片郁郁葱葱的“海上森林”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总面积超两万公顷,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五分之一。这片由16科26种红树植物构成的超级生态系统,是极危物种勺嘴鹬最大越冬地之一,也是守护南粤海岸线的生态“国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寻美南粤红树林篇

(点击查看视频:寻美南粤——红树林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岸卫士 生态国宝

红树林不是指单一的树种,而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是海岸卫士,它在净化海水、调节气候、保护海岸、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桥管理站站长林广旋介绍道。

红树林的根系能够有效过滤海水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同时它们还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调节气候。在抵御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时,红树林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像一道天然的屏障,保护着沿海地区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等优势树种交织成林,珍稀的角果木、玉蕊、银叶树点缀其间。涨潮时,树干隐于海水中,形成独特的“海上森林”景观;退潮后,滩涂上的底栖生物活跃起来,弹涂鱼、招潮蟹等生物穿梭其间,构成完整的生态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树林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林广旋拿起观鸟专用的望远镜望向远处滩涂说,保护区已记录到314种鸟类,包括勺嘴鹬、东方白鹳、中华凤头燕鸥等全球珍稀水禽。它们与红树林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红树林还是一个巨大的碳库,红树林的固碳能力是热带雨林的5-6倍。2021年,湛江完成全国首个红树林蓝碳交易项目,5880吨碳减排量转化为保护资金,反哺生态修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种养耦合 点绿成金

在湛江,海岸卫士红树林,正成为新的绿色增长极。当地,结合红树林生态修复与保护,发展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即在宜林塘基、堆岛等较高处种植红树林,在养殖塘、潮沟等较低处养殖水产品,在保护红树林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月16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广东省林业局“生态林业建设新增湿地保护修复”项目“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试点在雷州市雷高镇通过现场测产验收。项目种养耦合模式试点面积约180亩,种植红树面积共15亩,成活率达9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渔业环境研究室主任黄洪辉介绍,项目成功构建了池塘和河口滩涂两种“红树林种养耦合生态渔场模式”,将养殖围塘红树种植固堤防潮减灾与水产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水产资源生物增养殖与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相结合,实现并提升了红树林生态产品多元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探索了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美广东样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试点养殖了黄鳍棘鲷、蓝子鱼、对虾、星虫、青蟹、牡蛎、文蛤等,水质稳定达标,养殖效益可观,同时种植的红树林成活率也很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驻雷高镇帮扶工作队副队长孙伟说,结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工作队深入一线与科研人员和当地村民紧密合作,开展了养殖技术服务,为种养耦合模式的落地实施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协调保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不仅如此,驻雷高镇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还参与建立了两项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的养殖容量评估技术方法、编制了红树林种养耦合技术规程,在惠州考洲洋、江门台山等地广泛开展了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的构建与示范推广。

在科研人员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探索努力下,这片“海上绿屏”不仅守护着生态安全,更逐渐成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共生共治 绿美新篇

“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殷殷嘱托犹在耳畔,深入人心。这份沉甸甸的生态责任,正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保护实践。

“我们强化巡护力量,采用‘人防+技防’的方式,对保护区红树林进行智慧化监测监管。”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苇介绍道,通过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借助无人机等智能监测手段,强化一线巡护力量,确保红树林不会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筑牢防护体系的同时,保护区同步推进系统化生态修复。通过退塘还湿、有害生物防治、科学营造人工林等措施,促进红树林资源加快恢复,自2019年来,保护区共新造红树林5900亩,封育补植1.89万亩。为凝聚保护合力,保护区积极开展国际湿地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等各类宣教活动,营造关注红树林、珍爱红树林、保护红树林的良好社会氛围。

通过一系列保护修复工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资源得到有效恢复,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高,保护区鸟类种类从2002年的194种增加到2025年的314种,鸟类种群数量稳步上升,珍稀物种不断刷新,湛江红树林生态系统日趋稳定,生态功能正在恢复提高,整个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保护区生态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在红树林保护体系建设方面,湛江也走在了全国前列。湛江出台了全国首个地级市红树林保护修复规划《湛江市红树林保护修复规划(2021—2025年)》,颁布实施全省首个红树林资源保护地方性行政法规——《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构建形成了“国家—省—市—保护区”红树林湿地保护四级制度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沿着雷州半岛1556公里海岸线,红树林遍布。从特呈岛的百年红树群到金牛岛的“海上千岛湖”,红树林的绿意已融入湛江的肌理。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带动红树林生态旅游同样火热,研学课程、康养步道、红树林主题旅游线路……红树林生态旅游越来越旺,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新业态层出不穷。2024年“红树林之城”湛江半程马拉松赛期间,上万人跑过红树林,接待游客量约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2.12亿元。红树林的“绿美风景”正逐渐变成“美丽经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湛江红树林的故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也是广东红树林保护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缩影。如今,这份绿意正在广东4114公里海岸线上绵延。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成立,台山镇海湾建成30公里红树林景观带,惠州考洲洋首创全国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最新统计,广东红树林面积达1.14万公顷,位居全国首位;红树植物种类丰富,达18科24属27种。随着《广东省林业局加强红树林保护工作方案》全面实施,到2026年底,广东将基本形成可覆盖红树林重点区域的监测监视系统,切实推动广东红树林实现高水平保护,打造广东红树林知名品牌。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任峻男

摄影/摄像/剪辑:南方农村报记者 蓝东旭 彭华(署名除外)

设计:王舒啸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