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3月26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器官协调员何飞来到四川省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向捐献者们献上鲜花。在由四川省红十字会、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民政厅主办的2025年四川省遗体和人体器官(组织)捐献缅怀纪念活动中,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每一位捐献者和家属都是无声的英雄。你们的决定在至暗时刻点燃了别人的生命之光。”他说,器官捐献不是结束,而是一种延续——爱、勇气和希望会通过这种方式永远存在。“我们永远铭记这份馈赠,并承诺用专业和敬畏对待每一份托付。”
何飞(右)分享心路历程
从医政工作转向器官捐献协调员
何飞来自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务部,是一名从业19年的医政工作者,如今已步入不惑之年。2017年,他以优秀学员的身份通过了中国移植基金会在珠海举办的第25期协调员培训,开始接触了这项事业。
决定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源于他在急诊室的一次经历。
一位年轻患者因意外溺水,大脑长时间缺血缺氧,意识深昏迷面临脑死亡的预后,亲属在极度悲痛中主动提出捐献器官。“虽然后来没有捐献成功,但当我看到患者亲属想要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孩子生命时的那种眼光,深刻体会到了器官捐献的意义。”何飞说,后来了解到国内协调员紧缺,便决定参加培训考核,希望通过专业沟通让更多生命得以延续。
见证“生命接力”:生命纽带可以跨越生死
作为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何飞见证了很多“生命接力”,看到过许多动人的故事。
曾有一位捐献者,是一位驾驶员,因长期作息不规律、劳累,导致突发颅内出血。“捐献者的父亲抱着捐献者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来到医院,这个小朋友舔着一块五毛钱一只的绿豆冰糕,夏天,乱蓬蓬的头发耸拉在小脸上,坐在爷爷腿上,跟我签捐献同意书。我不敢去看小女孩的眼睛,那么的清澈,那么的无暇透亮,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将要彻底见不到爸爸了,而她的妈妈几年前就抛下她了,留下了父女两个相依为命,爸爸不在后也只能跟爷爷一起生活。”
何飞对移植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协调员薛瑾说:“我们一起帮帮这个可怜的女孩,多争取一些补助吧。”同时,他向医院领导班子汇报申请,并获得支持,免除了捐献者在市三医院的医疗费。“在那一刻,我感受到生命的纽带真的可以跨越生死,女孩的父亲,依然可以在世上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默默地看着她长大。”
面对误解 真诚永远是关键
虽然器官捐献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但作为器官协调员,常常也会被误解。
“最常见的误解和阻力是中华五千年传承的传统思想‘肌体发肤受之父母’、要完整‘入土’,还有些人担心地下人口贩卖、‘器官被买卖’等。”何飞说,面对这些误解和担心,他会耐心地讲解和沟通,“时间、耐心和真诚是关键。”
首先他会介绍器官捐献的透明化流程。详细讲解国家监管体系,例如器官分配完全通过官方系统,实时监控,杜绝人为干预。
并且他会告诉家属,工作人员会严密保护捐献者和直系亲属隐私。“捐献的事情,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仅限于捐献者直系亲属知晓并签字,其余旁系亲属及不相关人等,除非直系亲属同意,是不可能在院方得到相关信息的。”
同时,工作人员也会尊重直系亲属选择权,“家属对捐献有绝对决定权,如果家属反对或明确拒绝,我们协调员不会再去打扰亲属及潜在捐献者的安宁。”
【捐献数据】
据四川省红十字会,目前,四川省捐献志愿登记人数达到46.8万余人,实现器官捐献1998例,捐献大器官5658个,为5000余名器官衰竭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实现遗体捐献2771例、眼角膜捐献2563例,使6000余名角膜患者重现光明。